Moyashi:文庫本的誕生

A+A-
圖片來源:titoy75/Flickr

每年的書展總搞得像嘉年華一樣,不斷強調入場人數,政府似乎認為自己是「創世紀」中的上帝,用幾日時間就可以創造出閱讀文化。所謂閱讀文化並非單純一個人坐著看書,而是作為社會集體行為有其構成要素,最基本的是識字率、書籍印刷技術、及書籍流通市場。西方英美德等國家在 19 世紀中前期已經達到了以上的條件,而日本在明治開國的數十年間,書籍閱讀與國家現代化一樣搭上由西方趕來的高速列車。

有閱讀文化,首先要有能夠閱讀的人。19 世紀末、明治初期的日本國民識字率普遍頗高,男性有 40 – 50%、女性有 15%。這數字在當時世界中已經是出色的水平。1918 年,政府公佈「大學令」及「高等學校令」,透過教育進一步知識普及化,產生大量知識分子,形成「閱讀」的基本條件。

明治年出現的西方金屬活字技術取代舊有的木版印刷,加上國內開始自行生產紙張,使書本生產成本下降。這裡所講的紙張並非日本既有、以用作書寫的和紙,而是以印刷為目的西方造紙。生產成本下降,使書本由知識分子的文化教養素材,轉變為能夠被大量生產及消費的商品,然後跟隨的是書籍低價化及普及。

留學德國的國文學家芳賀矢一,有感德國雷克拉姆出版社(Reclam-Verlag)的「萬有文庫」以低價方式出版書本有利知識普及,1903 年開始的 9 年間,透過富山房出版「袖珍名著文庫」。大小方便讀者隨身攜帶,成為現今日本「文庫本」的始祖。但要數作為「文庫本」普及閱讀文化的第一炮,是岩波書店 1927 年出版「岩波文庫」後的「圓本熱潮」(円本)。

圓本之所以叫圓本,是因為每本只售 1 日元。以當時大學畢業生的入職月薪大概 50 日元來看,圓本事實上沒有想像中便宜,但起碼使閱讀的入場費降至一般平民可接受的範圍內。當時不少出版社以預售的方式出版文集,每本 1 日元的售價吸引大量讀者。除了最初的改造社「現代日本文學全集」全 63 卷外,還有新潮社「世界文學全集」全 57 卷、春秋社「世界大思想全集」全 153 卷等。

「圓本熱潮」的同年,田邊茂一創辦「紀伊國屋書店」。田邊所建立的非單純一間大型書店,而是跨越全國的書籍流通市場的生態,將銷售、批發配給、再版等市場部分,整合在同一系統當中,成為現代日本書籍市場的基礎。至此,由閱讀人的養成、印刷生產低廉化、到書籍流通制度整合,這是現代日本以「文庫本」為核心的閱讀文化形成。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