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有人會自殘?

A+A-

美國精神健康協會(MHA)引用調查,至少有 4% 的美國成年人和 15% 的青少年在情緒危機的時候用不同方式自殘,大學生自殘的比率由 17% 至 35% 不等。自殘的方式主要以利器割傷自己為主,其他譬如抓傷皮膚、咬傷、燙傷、拉扯頭髮、撞頭、濫藥,故意令傷口潰爛或無法復原等。

對自殘現象的常見誤解

對於自殘的現象,世俗有許多誤解,康乃爾大學的學者 Saskya Caicedo 和 Janis Whitlock 總結如下

  • 以為只有女性或青少年才會自殘,研究發現男性的比例達 30 – 40%,兒童和成年人都不能避免,年紀最小者只有 7 歲。
  • 以為自殘是未完成的自殺,但自殘多是為了應付壓力和驅趕負面情緒;
  • 自殘的人有精神病,但調查顯示至少一半自殘的人並沒有任何精神障礙;
  • 以為自殘是病態的,但自殘的心理和酗酒沒有太大分別;
  • 自殘的人是為了尋求注意力,或者為了擺佈其他人;
  • 以為自殘的人是受虐狂,絕對不然,他們完全能感受疼痛而且並不喜歡;
  • 自殘的人對此上癮,不是因為他們自己選擇,而是和有些病人依賴藥物的心理一樣;
  • 這是一種無法醫治的病。

迴避疼痛幾乎是所有生物的本能,因為疼痛直接聯繫到受傷以及死亡,是甚麼驅使人違反本能,製造疼痛傷害自己呢?

許多有自殘經驗的人稱,自殘能夠幫他們處理無法承受的情緒。這些情緒通常包括抑鬱、自責、悲傷、挫敗、焦慮、憤怒、孤獨、空虛等。通過自殘,可以轉移、表達、釋放、控制、平復有關這類情緒。

哈佛大學的 Matthew K. Nock 和北卡羅萊納大學的 Mitchell J. Prinstein 發現,自殘的原因排第一位是阻止負面感受。對於他們而言,負面情緒如洪水而至,自殘是擋住這股洪水的最後防線。此一過程始於負面事件的爆發,然後是負面情緒的產生,第三是急需驅趕負面情緒的想法,第四步是尋找暫時解決辦法,最後一步是自殘。

選擇自殘的原因

為甚麼同樣面對負面情緒,有些人會選擇自殘呢?研究認為,原因之一是他們缺乏應對情緒的經驗和技巧。在面對強烈負面情緒的時候,只能借助這種笨拙的方式來轉移自己對痛苦感受的注意力。另外,他們的自我認知通常負面。哈佛大學率領精神病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研究的 Jill Hooley 稱,自殘的人通常感覺自我價值低,認為自己是有缺陷的、殘次的,因此會選擇懲罰的方式來對待自己。

此外,自殘產生的疼痛能帶來良好的感覺。北卡羅萊納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 Joe Franklin 認為,身體疼痛從開始到消失的過程,能製造情緒上的快感,這種神經機制稱為「抵銷疼痛的緩解(Pain offset relief)」,而自殘的人無意間發現了這種機制並加以利用,當他們嘗試過後,再度面對負面情緒以及由此產生的壓力時,就會不由自主選擇自我傷害的辦法,以獲取這種快感。

對於自殘者而言,令人恢復平靜,感覺良好的不是痛苦,而是痛苦由開始到消失的過程。身體的疼痛(無論是病痛還是自殘導致)結束的時候,不但令人重新感覺舒適,還導致心理上如釋重負,形同一種獎賞機制,獎賞所得不僅是疼痛消失,還有隨後出現的快感。Franklin 猜測,這是由於大腦處理生理和心理的區域經常重疊,譬如說,大腦的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腦島(Insula)同時負責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亦即腦神經無法清晰辨別受傷的感覺由何產生。

因此,自殘用於驅趕負面情緒是有效的,可以轉移痛苦,平復憤怒,甚至產生莫名其妙的快感。

但是,自殘只能一時緩解情緒,是一種非功能性的策略,而且會造成許多後遺症:包括身體損傷、永久疤痕、因為無法自控而產生的羞愧感,隱藏秘密的壓力,以及對家人造成心理壓力。

自殘本身只是症狀,而非癥結所在,引起自殘的問題通常是社交挫敗、自我認同負面、創傷後壓力症、抑鬱症、自閉症等。雖然自殘不一定和精神病有關,但心理學家傾向於將自殘和人格障礙聯繫在一起,其中常見於兒童的黎式尼亨症(Lesch-Nyhan Syndrome)則由基因引起,尤其需要精神科的專業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