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啟示:為何太多果糖會傷肝?

A+A-

果糖(fructose)是天然糖中最甜的。顧名思義,它主要出現在水果之中。然而,果糖也常添加在食品和飲料中,讓食品變甜。有些脊椎動物如人類傾向嗜甜,水果帶有甜味,生物學解釋這是為了吸引脊椎動物進食後,方便散播種子。但現代人類在工業社會中嗜甜,卻有可能帶來健康問題,因為飲食中過多的果糖似乎與肝病和 2 型糖尿病有關。

不過果糖與上述疾病的關係多年來一直還在爭論。有人認為這種影響是間接的。他們認為,因為甜味會抑制飽腹感(也是為甚麼甜點通常是準備在餐後,或有些人有「兩個胃」來食正餐和甜品);食用富含果糖的食物容易讓人暴飲暴食,因而導致糖尿病或肝病。有人則懷疑原因是果糖被代謝的方式導致這些疾病。然而,這兩種假設卻難以找到充分的證據。

但最近普林斯頓大學化學系教授 Joshua Rabinowitz 團隊的新發現,或為「代謝假說」帶來多一點啟示,研究日前刊登在科學期刊 Cell Metabolism。研究表明,當老鼠吸收大量果糖時,負責處理的小腸無力負荷,於是果糖得以進入血管系統,與已消化的分子經血液流入肝臟,其中一部分轉化為脂肪。這過程長遠而言或會帶來損害。

Rabinowitz 團隊通過追蹤果糖和葡萄糖(另一種常見的天然糖),在老鼠的身體消化過程中得出以上結論。他們先製造少量非放射性碳同位素 13 C,其一組老鼠餵食摻有這些同位素的果糖,另一組則餵食摻同位素的葡萄糖。通過查看每種情況下 13 C 的位置,比較兩者的分別。

因肝臟是體內主要進行代謝的器官,因此他們預期會由肝臟來處理果糖。事實卻是另一回事。摻了 13 C 的葡萄糖,通過「肝門靜脈(hepatic portal vein)」從小腸迅速帶到肝臟,食物分子在肝臟消化後,通過全身血液循環分配到身體的其餘部位。然而,當攝取同等分量的果糖,同位素是聚集在小腸中而沒有被運送到肝臟。看來小腸本身就有處理果糖的工作,從而確保這種物質並不會到達肝臟。

研究團隊繼而提高劑量,目的是在老鼠身上模擬人類攝取大量果糖的情景。一如預料,劑量中的所有葡萄糖都被迅速地輸送到肝臟,再應用在身體其他部位,而果糖留在小腸中再處理,可是,其中約 30% 果糖逃離小腸,未經處理就進入肝臟,在肝臟中部分被轉化為脂肪。這可解釋為何長期攝取過量果糖,對肝臟有害。

不在研究團隊的法國里昂國立衛生研究院營養研究員 Gilles Mithieux 解釋,研究關注的是身體如何處理不同劑量的果糖,這顯示兩個器官之間的分工,並對小腸具保護作用。

然而,Rabinowitz 表示,科學家目前仍不知道小腸是否比肝臟更安全處理果糖﹐他的實驗團隊計劃再作研究。如果這些研究結果能應用在人類上,或會是好消息,他說:「這說明適量果糖並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