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倦思考時,很容易在工作上做錯決定。在 2017 年個人分析服務平台一項超過 2.25 億小時的工作時間數據分析中,發現普遍用戶每天在工作期間,切換工作超過 300 次(例如切換到另一個應用程式、跳換工作中文件等)。想法切換不僅會影響我們的專注,而且每一次轉換都會稍微影響我們的意志力。 最終,我們會遇上所謂的「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缺乏精力和專注,所以做出奇差的決定。
經過長時間的決策後,平常能做出正確決策的能力,就會失靈。你需要做出的決策愈多,就愈無法做出能權衡所有選項的選擇。在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審視了美國法官所做的 1,100 多項假釋聽證裁決。他們發現,一個人能否獲得假釋,影響最大的因素不是他們的背景、有否犯罪或被判刑,而是法官接觸個案的時間。早上出現的囚犯,大約有 70% 獲得假釋,而那些在當天稍後出現的,獲假釋率則不到 10%。
任何人無論有多精明理智,都無法在精神透支後作出好決定。若你的工作要不斷地做出決定、需要複雜地權衡事情,久而久之,精神就會被燃燒殆盡,並開始做出糟糕的選擇。我們要思考導致決策疲勞的因素,並用方法保護注意力和意志力。
減少日常做決定的機會
看看名人怎麼做:奧巴馬在任總統 8 年,只穿藍色或灰色西裝,喬布斯則以他如制服的高領衫和藍色牛仔褲聞名。控制衣服量的想法很簡單:一天已經夠多決定要做,何苦早上仍要費煞思量穿甚麼開始?每天都在同一地點工作,奉行既定的生活規律,包括飲食餐單,減少每天需要做出的決策數量,才能為那些更重要的人事物,騰出空間。
選好時間點
像批准假釋的法官一樣,做出艱難決定的最佳時機是在一天之始。在此時間點上,無論是要面對艱鉅工作,還是處理一直在拖延的事情,一樣管用。若是勤力一點,更可以考慮在前一天晚上寫下每日待辦事項列表,限制到只有 5 項。這樣人就不得不優先考慮最需要關注的東西,複雜的任務放在前 3 名,其他則在今天剩下的時間完成。當自覺能量在最高點時,亦要做關鍵的決定,且不受任何東西阻礙。例如在工作時間內,使用應用程式設置自動阻截分散注意力的網站,如社交媒體或新聞,以專心工作,提升個人效能。
停一停,有助續航
適時停一停,保留對待辦事情的動力,才能繼續下去。心理學中的「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指一旦開始一項工作,未完成的工作及未達成的目標就會一直纏繞在每個人的心中,影響情緒與工作效能,直到該事項完結為止。想要解決,可以參考海明威寫作的心得:
最好的方法是當你得心應手,而又知道接下來會怎樣時,就停下來。要是每天都這樣做…… 你就永遠不會被卡住…… 你的潛意識就會一直運作。但是如果你有意識地思考或者擔心,你會在開始之前就摧毀它,大腦亦會疲倦。
利用下午小睡的力量
小睡就像一輛洗街車,為大腦清除積聚的毒素。當我們睡覺時,我們的大腦會清除神經元之間的某些聯繫,騰出空間,醒來就能接收新信息。如果你開始感到決策疲勞帶來的影響,小睡片刻可以幫助重置心理空間。這當然不可能讓你「叉滿電」,但是你會更有可能做出好的決定。
一天中,在網站和應用程式之間切換的次數愈多,我們的生活就愈易被微小的決定所充塞,也愈容易成為決策疲勞的受害者。為了做出正確的選擇,我們需要傾聽自己想甚麼,了解能量何時下降,並做出相應的反應,確保能做出可靠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