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野味?死於非命的穿山甲

A+A-

穿山甲 —— 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稱為「世界上走私交易量最大的野生哺乳類動物」,現僅存 8 個品種,在亞洲和非洲各有 4 種。牠們的血液、骨頭、爪子,甚至胎兒都被傳統中醫認為具有藥效,而覆蓋牠們身體的鱗片則最具價值。據 IUCN 估計,截至 2014 年,10 年來超過 100 萬隻穿山甲從非洲被走私到亞洲。

穿山甲的鱗片原為保護之用,不幸地成為被捕捉的主因。穿山甲為了保護自己,在睡著時會將自己捲成球形,以防禦捕食者,卻成為人類眼中理想的走私對象:容易處理和包裝,每次可以走私龐大數量。

圖片來源:路透社

在 2017 年初,「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將全部 8 種穿山甲列為「附錄 1」的一部分,這意味著簽署該公約的國家不允許進出口穿山甲。公約用意是限制國際貿易,以減少捕獵瀕危物種的需求,藉以保護牠們。不過,有些本地買賣不一定是違法,這視乎當地政府的取態。

在中國,穿山甲為國家重點二級野生保護動物,中國政府禁止捕殺和售賣穿山甲及其製品,並規管鱗片的醫藥用途,只有獲批的醫院及中藥廠,才可買賣鱗片。儘管西方科學研究認為,這些鱗片由角蛋白製成,與人類的頭髮、指甲相同,並無藥用價值,信奉中藥的人卻趨之若鶩,據稱能「通經下乳」,能調理婦女閉經,及治療產後母乳不通;又指具有祛瘀、消痛、排膿之效。中國人對穿山甲有龐大需求,受中醫抬舉的穿山甲,因此死於非命。

IUCN 專家長期監測穿山甲在中國的生存狀態,在他們對巡護員的訪問調查發現,99% 受訪者這些年沒有見過穿山甲,專家組成員吳詩寶說:「和上世紀 6、70 年代相比,穿山甲數量下降了 90%以上。」代表中國的穿山甲數量岌岌可危,能在中國出現的「野生穿山甲」,大多是來自非洲和緬甸的走私交易。

2017 年中,中國海關在深圳查獲 11.9 噸穿山甲鱗片,或至少 2 萬隻穿山甲慘遭殺害。2015 年,在烏干達恩德培機場在一次突擊行動中,亦發現約 2 噸重的走私貨物。相比沒有檢獲的走私交易,這些只是鳳毛麟角。

穿山甲鱗片。 圖片來源:路透社

打擊偷獵者和走私交易卻相當困難,特別是在貧窮的地方。即使在政府願意的情況下,保護的機構也往往缺乏資源,比如巡邏森林和調查販運網絡所需的車輛,亦包括巡查所需的燃料;即使有法例禁止偷獵,往往無人執法。

經濟學人的報道亦歸咎地方管理當局缺乏對穿山甲的保育意識。穿山甲屬夜行物種,保護性強,不是野生公園的遊客首選。例如,烏干達是所有非洲品種穿山甲的家園,但直到去年,由津巴布韋慈善機構 Tikki Hywood 基金會開始向當地野生動物護林員解釋動物知識時,許多護林員仍不知道穿山甲是甚麼,或處理穿山甲捕獵者的方法。

拯救瀕危物種的方法除了打擊盜獵和走私外,人工養殖以應付市場需求是另一途徑。可是,對穿山甲而言這個方法依然行不通。吳詩寶指出,人工養殖要達到保護目的,有以下幾個條件:其一,物種野外種群數量要夠大;第二,人工養殖技術要成熟;第三,是要有健全的養殖相關法律。因穿山甲獨特的習性,養殖極為困難,而現在中國政府對穿山甲養殖單位的監管仍嚴重不足。現時中國法律只禁止食用野生穿山甲,但食用人工飼養的並不違法,養殖單位有可能打著養殖旗號,走私或偷賣野生穿山甲。

從鯊魚、石首魚、禾花雀、沉香到穿山甲,都面對著同一命運:為了滿足保健、口腹之慾,野生物種數量因而銳減,經濟價值飆升,繼而促使更多的捕獵或砍伐。要解救瀕危動物,或先要破除中國「養生」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