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噪音如何破壞生態?

A+A-
海洋生物為噪音所苦。 圖片來源:oceancare.org

擾人之聲處處,但困擾的不僅是自命敏感的人類,生態環境中,比人類聽覺更敏感的動物多的是,噪音不單止會影響牠們的生活,更會令牠們身陷危險。所以接下來除了光、水、廢物污染以外,解決噪音污染也需要記在環境保育的日程之中。

早在 20 世紀初,諾貝爾獎得主、德國微生物學家 Robert Koch 在研究傳染病因時,同時亦發現了一種會困擾人類的流行病。他在 1905 年寫道:「這一天將會到來 —— 人類將不得不像抵禦霍亂和瘟疫一樣抵禦噪音。」所幸 Koch 所處的年代還未夾雜加速引擎的聲音,但數年之後,柏林著名的波茨坦廣場(Potsdamer Platz)就成為了歐洲最繁忙的交通樞紐,每天超過 33,000 輛汽車呼嘯而過。

今時今日,地球已鮮有毫無人造雜音的地方。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專家 Dorota Jarosińska 指「噪音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環境因素,但我們應該好好區別噪音與聲音,因為包圍我們的聲音有自然的,也有人造的。」突然而刺激、造成耳朵刺痛的「厭惡聲音」,會為人類和動物帶來問題。

加重生活壓力

睡覺的時候,人類還是能夠聽到聲音,使人可以在緊急情況下醒來。但在喧鬧的世界中,此功能變相令我們一直處於驚恐狀態。多項研究均顯示,經常處於噪音環境,會加重人的壓力,導致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發作等。Jarosińska 說:「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接觸噪音,不僅嚴重影響我們的身體,還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對於動物來說,問題甚至更大。

聲音海嘯

著有 Being a Beast 一書的自然主義作家 Charles Foster 在牛津大學工作,曾模擬獾的生活好幾星期,例如吃蟲子、習慣以鼻子感知周遭事物等。他寫道:「普遍推測,牠們能聽到蚯蚓從泥土中爬過的聲音,試想想,附近駛過的汽車,為牠們帶來的聲音會巨大如海嘯。」

獾不是唯一被人造聲音傷害的動物。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行為生態學教授 Andrew Radford 研究南非的侏獴(dwarf mongooses),在田野測試中,研究小組向小型肉食動物提供來自捕食者的糞便樣本,並將牠們置於噪音之下。結果,噪音環境令牠們分心,失去了平日能嗅出潛在危險的能力。研究人員更留意到這種情況下,動物覓食的時間變短、捕捉獵物的成功率較低,而且較難照顧年幼孩子。

水中的致命聲波

聲波通過水的速度比空氣快 5 倍,這意味著破壞性噪音對海洋生物來說是一個更大的問題。來自德國自然保護局的 Alexander Liebschner 指出,這些聲音在海洋還能走得更遠。對海洋動物來說,開發石油和天然氣的海上鑽油台是最大殺傷力的武器,鑽探會造成巨大震動,在水底發出響亮的人造聲音。

Liebschner 說:「人工地震勘測(seismic surveys,主要用於勘探石油與天然氣等資源的位置)對海洋會有持久影響,而且會傳播至數百公里。最好的例子是海豚或鯨魚,牠們用聽覺迴聲作定位,也依靠聲波來捕捉獵物或逃避掠食者。」要是擾亂了牠們的聽覺,就等於置牠們於危機之中。

噪音的解決方案?

那麼,我們能夠像打擊霍亂和瘟疫一樣抵制噪音嗎?人類當然可以自己戴上耳塞,然而動物應該如何呢?那就只能在政策上完善,例如影響海洋生態的工業應有噪音限制。Liebschner 指:「很多行業已嘗試遵守這些限制,考慮如何減少風力發電等施工所產生的噪音問題。」但不過,實施這些解決方案可能仍需要一段時間,問題卻已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