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rnweh:旅行,因為思鄉

A+A-
蘇格蘭風光。 英美合拍電視劇「異鄉人」劇景。

香港人對旅行都有種莫名的心癮,德國人則對此欲罷不能的心情專有一詞 「漫遊癖」(Wanderlust)以形容,不過,鮮為人知的是他們還有一詞「思念遠方」(Fernweh)說明渴望浪跡他方的愁緒。美國作家 Judith Thurman 曾有言:「每個追夢者都知道,你完全有可能對一個從未踏足的地方產生鄉愁,甚於熟悉的家鄉。」正好描述德國人這種 Fernweh 

德語 Fernweh 由兩個名詞「Fern」和「Weh」組成,前者解作遠方,後者則為疼痛,如果英文 homesick 譯作「鄉愁」,那麼 Fernweh 就是遠方之愁的意思。此詞最初出自遊記作家 Hermann Fürst von Pückler-Muskau 的傳記,Pückler 在書中坦言自己不曾有過鄉愁(Heimweh),只是經常感受到思念遠方的疼痛(Fernweh)。及至 20 世紀,這個字逐漸成為推廣旅遊業的宣傳語。不過商業化與否,我們嚮往他方的情緒大概古今不變。美國雜誌 Atlas Obscura 日前就向讀者徵集 fernweh 經驗,發現除了風光如畫的熱門旅遊勝地外,一些子虛烏有的幻想之境,同樣可以叫人思念到「心疼」。

叫人渴望親臨其境的自然風光

「蘇格蘭高地。從相片中看到那裡披著霧氣的山脈景觀,我多想走進山裡從此迷失其中。它是一個適合讓人消失的地方。」—— 加拿大魁北克市的 Valerie

「我完全被塔斯曼尼亞迷住。我每天看它的照片,看足幾年。我的曾祖母是塔斯曼尼亞人,不過我從來沒見過她就是了。反正我就是渴望能去塔斯曼尼亞。」—— 加拿大安大略的 Missi Chenier

「法國。從前我習慣每個星期天午後,蜷縮在躺椅上靠 Google 街景帶我漫遊法國鄉村,一路上就像在法國鄉村道路自駕遊,有時甚至會因為過於思念而哭出來。但我從未去過法國,只是有些鄉村於我感覺親切,比我的家更像真正的家,讓我歡喜讓我愁。」—— 美國新奥爾良的 Eleanor

法國鄉郊。 圖片來源:Roman Boed/Flickr

「蒙古。我也不知何故,只知我想見識那裡的大自然、草原、人和動物。」—— 丹麥的 Annette Trolle

「紐西蘭!一個集多樣生態系統、文化和美態的神奇自然寶藏。出身人口稠密的美國東岸,我只能靠想像勾勒自己在遙遠島嶼的生活。想到紐西蘭每每讓我煎熬難耐,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有朝一日與她團聚。」—— 美國馬利蘭州的 Joanna Corwin

穿越時空: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

「我經常會對 Charles Dickens 小說式鄉村生活生起鄉愁,教我困惑不已。在輕雪中燃起燭光、寒冷而舒適的鄉村生活叫人神往,但另一方面我卻不太能理解,為何我會渴望在如此困頓的社會狀況中生活。」—— 美國華盛頓的 Steven Hascher

書中自有夢裡鄉

「霍格華茲。我今年 70 歲,但仍會為任何關於『哈利波特』或霍格華茲的事物狂喜。也許這就是小飛俠效應。」—— 美國德州的 Cynthia M. Perry

「霍格華茲魔法與巫術學院。這麼多年了,我還在等我的入學信。」—— 馬來西亞的 A. Lee

電影「哈利波特」劇照。

「很明顯我不能到訪位於中土大陸的夏爾(Shire)。不過自從我在 2000 年讀完『魔戒』,就一直無法擺脫對它的奇怪的熟悉感。我幾乎以為我的童年一直都在這個社區度過,而電影版更進一步深化這種感覺。即使事過 18 年,我仍然對她有莫名的鄉愁。」—— 美國肯塔基州的 Beth Yoakem

「『最終幻想 VIII』裡一個虛構小鎮 Winhill。整個城市的經濟圍繞著花卉發展,那裡滿地花田和花店,所有人都用鮮花裝飾家居,除了花還是花,而且人們除了四處閒逛外似乎就無事可做。我真希望這個被花包圍的可愛小鎮是真實存在的!」—— 美國紐約 Ashley Polikoff

「納尼亞一直是我的 Fernweh。小時候我會在後花院等著通往納尼亞的門開啟,深信總有一天我會站到走向納尼亞王國的小路。納尼亞雖然純屬虛構而我也不可能去得到,但小時候的我每天都把全副心思留在那裡。我想念那兒,也想念那兒好玩的魔法。」——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my Mason

電影「獅子·女巫·魔衣櫥」劇照。

沒有真假之分的 Fernweh

這樣看來,Fernweh 說的就不獨是渴望旅行,C.S. Lewis 曾在著作 Mere Christianity 中曾這樣說過:「如果我發覺我的欲望在此世間不能實現,我想最可能的解釋大概就是,我是為了別的世界而生。」在此意義上,相信最能引起香港人 Fernweh 的就未必是恨不得一年來回數次的東洋島國,而是某個時空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