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白犀牛之死 —— 情願絕種,也不成全人類的偽善

A+A-
地球上最後一隻雄性北非白犀牛 Sudan 以安樂死的方式結束生命。 圖片來源:路透社

隨著地球上最後一隻雄性北非白犀牛 Sudan 死亡,如今現存於世的就只剩下兩隻雌性北非白犀牛,在全球媒體的關注下,這瀕危多年、重超過 2,250 公斤的龐然生物,宣告絕種。或者,每日幾乎都有一些物種在地球上悄然消失,單單缺少一個白犀牛的亞種,不會對世界生態有任何改變。但這場因人類嗜殺珍獸而起,並且無力挽留的絕種悲劇,也正好說明,儘管人類有辦法征服大自然,導致無數個物種的消失,反過來卻根本無力阻止一個物種的消失。能力再大,都只能親眼見證 Sudan 的死亡,讓一個曾經存世的物種成為文明餘燼。

Sudan 之死而斷後的北非白犀牛,屬於白犀牛兩大亞種之一,棲地集中於戰亂頻仍的烏干達、剛果一帶,亦是狩獵者和黑市商人的天堂,稱得上是生不逢時,卻又不甘作殤的生物。早在十多年前,北非白犀牛已絕跡大自然,到了 2011 年,關在動物園或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亦僅剩 7 隻。美國唯一的北非白犀牛 Nola 2015 年逝世後,全球便只剩下位於肯亞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Ol Pejeta Conservancy)的 3 隻北非白犀牛。其中年紀最大的 Sudan,也是地球最後一隻雄性北非白犀牛。

圖片來源:路透社

掌握著物種存續命運的 Sudan,自出生不久就被捕獲,並長期關在捷克動物園,在 2009 年便跟另外兩隻雌性白犀牛被送到肯亞保育,受到嚴密看管,園區守衛甚至荷槍實彈,寸步不離,原因是從那時開始,找遍全個地球都不會再出現一隻牠的替代者。然而,白犀牛的壽命一般只介乎 40 50 歲,Sudan 在進入保護區的時候已近 40 歲,其生命力相當頑強,但礙於年事已高,即使背負著讓物種繼後的使命,衰老的身體在其後數年都無法成功自然交配。為時已晚,保育團體只能一直看著 Sudan 的身體變差,直到上個月 Sudan 的後腳受感染,傷口擴大,並出現骨骼和肌肉退化,再也無法站立,最終被園區以安樂死的方式結束生命。

過去多年,北非白犀牛瀕臨絕種的消息一直受到保育團體關注,Sudan 的健康情況在去年就亮起紅燈,距離絕種已進入倒數狀態。莫說是生育繁殖,能否將北非白犀牛的基因保存下來都成疑問。大約在 Sudan 過身前一年,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已經想盡辦法,甚至和交友網站 Tinder 合作 —— Sudan 發出「徵友」廣告,目的是要籌集經費研究體外受精的可行方法,讓最後存活的北非白犀牛與相近物種如黑犀牛或南非白犀牛進行人工受孕,至少可以承繼北非白犀牛的部分基因。

最後存活的 2 隻北非白犀牛,既喚醒了不少人的保育意識,也儼然是警勸人類獵殺野生動物的代表。不過,保育的意義往往在於人類,而不是瀕危者。當絕大部分的人類都表態支持保育,不希望見證北非白犀牛的滅絕,剛過世的 Sudan 可能從沒想過。

地球上最後 2 隻雌性北非白犀牛,其實是 Sudan 的女兒 Najin 和孫女 Fatu。 圖片來源:路透社

Sudan 晚年一直受到人類保護,並且千方百計讓他嘗試交配繁衍,至死也不成功的原因有很多說法。例如 Sudan 本身就垂垂老矣,加上腳傷和肌肉退化,早就失去交配能力,而另外兩隻雌性犀牛都已經過了生育期,基本上亦無法懷孕。

但其中一個人類過於一廂情願而忽略了的是,犀牛是有感情的動物,而地球上根本不會再有 Sudan 的伴侶,因為最後的 2 隻雌性北非白犀牛,本身就是 Sudan 的女兒 Najin 和孫女 Fatu。這可能是 Sudan 本就無意為人類的保育大計而交配繁殖的主觀原因,在牠尚存於世的最後幾年,仍然受到人類的囚禁和看守,而唯一任務就是跟 2 隻擁有血緣關係的白犀牛交配,而牠既無繁衍後代的能力,甚至意願。保育者興許自我感覺良好地將一個物種得以存續視為踏出人類文明的一步,或稍能彌補過去千百年來肆意狩獵的惡行,但對於被人類看管超過 40 年直至暮年的白犀牛來說,從不需要擁有絕種的自覺和遺憾。

圖片來源:路透社

跟象牙一樣,犀牛角都是價格堪比黃金的珍品,以致成為全球狩獵者的目標。現存犀牛主要分佈在非洲和亞洲,由於亞洲非法獵角者眾多,該地域的犀牛全屬瀕危品種,而非洲犀牛也命途堪憂,除卻北非白犀牛,同科鄰屬的東非黑犀牛只剩 1,000 隻左右,將有可能是下一個絕後的品種,而另一亞種西非黑犀牛也早在 2013 年宣佈絕種。

有史以來,富商和收藏家都熱愛收集珍禽異獸的器官,如象牙、虎骨和盔犀鳥頭蓋等,再加工成各種藝術品或擺設,既象徵著征服者的身份,更是有錢人專屬的小玩意。不過,犀牛角較為不同,它擁有更為複雜的文化因素,尤其跟封建社會的陽具崇拜有直接關係,除了觀賞和收藏價值,還包括辟邪、治病、壯陽等神奇藥效。

圖片來源:aka_chio/Instagram

「犀角,犀之精靈所聚,足陽明藥也。」或者,李時珍當年在「本草綱目」寫下這一筆,造就了犀牛角的傳說,卻有份促成了往後無數犀牛不幸被殺,招致絕種的後果。

2012 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研究報告指出,亞洲和越南的犀牛角交易猖獗,從來不缺金主,原因之一是犀牛角在當地被視為是一種天然春藥。高價買下的犀牛角,只為磨成粉末,再混合清水或烈酒服用,充當醫治陽萎或增加性能力的大補劑。都是傳統惹的禍,因為古籍確曾記載以犀牛角入藥的做法,至今則被後世大造文章,從中謀取暴利。但專家強調,中藥古方並未提及過犀牛角可以壯陽,WWF 的高級主任 Leigh Henry 則表示:「從來不敢說它有沒有壯陽效用,但我肯定人們相信這個傳說。」

「但這並不是犀牛角需求量如此驚人的原因。」Leigh Henry 亦提到,在越南黑市,不法者甚至會將犀牛角誇譽為治療癌症和其他不治之症的神丹妙藥,吸引富商出價購買,部分商人更會標榜飲用「犀角酒」就像擁有名貴跑車一樣,是有錢人的象徵。無論是稀世收藏品、炫富行為、長生萬靈丹還是床事之用,願出價爭奪犀牛角的動機極多。犀牛是一種傳說繁雜的史前生物,而犀牛角不但罕有珍貴,形狀又如勃起的陽具,使之成為渴望獲得力量和權勢的有錢人所崇拜的偏方。

從獨角獸的傳說開始,人類一直將過多的美麗想像投放在犀牛角上,滿足了男性的慾望,對權力和身份的追求,以及永生不老的盼望。無限想像的代價就是物種的消失,或者,這也是北非白犀牛以一族的凋零滅盡,對人類發出的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