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懂得作曲,會成甚麼世界?

A+A-
Break Free 影片截圖。

不少人相信,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是勢在必然的事。有人認為藝術創作或許是保存人類尊嚴的最後堡壘。創意,不是人類才有的嗎?可是 AI 涉足創作工作,已不是罕有的事,例如 AI 現在愈來愈精於作曲。AI 的作品聽起來是甚麼感覺?試聽聽以下 3 首:

Daddy’s Car
  • 歌曲由 Sony 的人工智能實驗室開發的軟件 Flow Machines 所撰寫,軟件可製作與所輸入曲風匹配的歌曲。Daddy’s Car 是以 The Beatles 作為基礎風格。Flow Machines 產生一段旋律及和弦符號的音樂,再由人配搭樂器、填詞、錄製及混音。
Mister Shadow
  • 同樣是由 Flow Machines 撰寫,但這次是以美國作曲家 Irving Berlin、Duke Ellington、George Gershwin 和 Cole Porter 的歌曲作為基礎,然後由法國作曲家 Benoît Carré 編曲及填詞。
Break Free
  • 歌手 Taryn Southern 撰寫人聲旋律和填詞,由人工智能作曲家 Amper Music 創作樂器伴奏,結果比上面兩首 Sony 的作品更協調和引人注目,或因為人類參與的成分較高。

Flow Machines 與 Amper Music 在人工智能作曲方面各有千秋:Flow Machines 可說是最先進的音樂 AI,能夠製作出主旋律,甚至能裁剪出人聲演唱部分,適當地放入新旋律當中,儘管系統並不懂得語言;Amper 的軟件則不會編寫旋律,不過它能創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背景音樂,也就是情緒音樂,為電視節目、網絡影片、學生電影等提供所謂「罐頭音樂」的背景歌曲,但經軟件製作的罐頭音樂卻帶有原創性。

在這些例子看來,目前即使是最頂尖的人工智能,還未能在無人協助下創作出成功的流行歌曲。一來作品大多還需要人工潤飾和填詞,而且要令歌曲成為「今期流行」,除了悅耳,還需要其他因素配合。建立 Flow Machines 系統、現任 Spotify 創作技術研究所主管的 Francois Pachet 也表示:「我根本不相信在一台機器按下按鈕,就有一首大熱的歌曲,這不可能發生。」「因為假設即使你有這樣的一台機器,你每天可以產生 100 萬次點擊。世界上同期只有 10 到 20 首爆紅的流行歌曲,紅不紅不僅僅是歌曲的問題,還有許多我們無法控制的東西。這是一個社會問題、偶然的問題,要有恰當的表演者、推廣等等。」

可是,隨著技術進步,可想而知將來能更輕易地利用 AI 創作出接近於真人編撰的歌曲。假若將來真的可在彈指之間,如印刷般製作歌曲,AI 音樂和人類音樂的價值到底有何分別?相信這是比 AI 畫作更難解答的難題。

對 AI 音樂存偏見

也許有人認為真人創作的音樂帶有「人性」,是機器所不能模彷。「每日郵報」曾報道,有關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電子音樂中心的民俗音樂 AI 系統,其中包括一段 30 秒的影片,並詢問人們的想法。評論中有人回覆:「這種音樂聽起來很機械,冷酷無情。」但其實「每日郵報」的報道誤放片段,摘錄的實際上是一首傳統曲調。回答反映了讀者對機器音樂的偏見,會先入為主地認為由機器創作的歌曲就很「機械」。

另一難題是版稅爭議。創作收版稅乃天公地道,但 AI 的創作呢?按道理應視 AI 工具為資本,版稅由擁有人或 AI 開發者收取。可是,假若承認 AI 作為主要創作者的角色,甚至排除人類音樂家在外,音樂公司便可乘機免向人類音樂家付版稅。作曲家一同加入 AI 時代的失業大軍。也許,在 AI 創作充斥的年代,如同手工啤酒般,標榜「手工音樂」將成為技師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