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英國歷史上的厭女症

A+A-
英國著名化學家羅薩蓮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於劍橋大學畢業,但因性別所限,她未能獲得文學士學位,只得到一個「名義上的學位」。 圖片來源:Rosalind Franklin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Science

眾所周知,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婦女權益方始覺醒,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英國劍橋大學,正是歧視女性的溫床。

雖然那時已經取錄女生,但在劍橋的課室,女學生不准坐在前排。在研究黃色炸藥的實驗室裡,男女性別分隔,女生進女生的實驗室,而女性專用的實驗儀器設備比男性精英學生用的更落後。

大學教授對女生懷有歧視,一看見試卷上的名字是女性,分數評核出現偏見。一個叫做 Emily Lloyd 的女化學家,要將她的女性名字 Emily 縮寫為 E,才敢交卷參加考試。

蘇格蘭分析化學家 Christina Miller 在愛丁堡大學實驗室與同儕的合照。她是最初被選入愛丁堡皇家學會的女性之一。 圖片來源:dangerouswomenproject.org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男人一度對過多婦女穿著後勤的軍服感到不安。英國恐懼婦女會因此而「男性化」,亦即失去「女性溫柔」。1952 年,英國的「婦女化學家協會」宣告成立。女性一度認為擁有化學學位是性別解放的象徵,而第一位女首相戴卓爾夫人正是於牛津主修化學。

到了今天,印度波里活電影「打死不離歌星夢」,卻由男性大明星阿米爾罕飾演一個伯樂的超級巨星,扶植一個回教少女唱歌表達個性,最後讓她在舞台上,勇敢地扯開了黑面紗,重新肯定性別身份,與文明世界擁抱。

片中的阿米爾罕卻還是一個男權代表人物。在這方面,西方的女性主義,必然會對這部電影不滿,認為解放女人還是要靠一名男神,阿米爾罕在「消費」女性主義。

英國的科學界和哲學界,長期是所謂「厭女症」(Misogyny)的溫床。21 世紀,女性在全球的地位,計算伊斯蘭國等極端國家,平均分仍為負數,與一百年前相比,有的國家解放了,有的卻在進一步沉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