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吃了抗抑鬱藥後,抑鬱更多了

A+A-

抗抑鬱藥並非沒有副作用,藥物會導致情緒麻木、體重增加、性慾問題如缺乏慾望或勃起功能障礙。不少長期服藥人士報稱自己有難以衡量的躁動不安,更指每日服用藥物令他們懷疑自己的抗逆能力。多倫多大學精神病學歷史學家 Edward Shorter 指:「至少在西方,我們似乎到了一個人人都感到沮喪,正接受藥物治療的境地。」

強烈的脫癮症狀

雖然副作用極多,但試圖停藥的患者經常說他們停不了藥。去年美國一項對 250 位精神病藥物長期使用者的調查中(最常見的是抗抑鬱藥),約有一半的受訪者認為脫癮症狀嚴重,將近一半人因為這些症狀無法停藥。而紐西蘭一項對 180 名抗抑鬱藥長期使用者的研究中,脫癮症狀報告超過 130 例,幾乎有一半的人表示他們對抗抑鬱藥上癮。研究作者總結說:「許多人批評處方者甚少提供停藥資訊,亦有很多人對停藥方面缺乏支援感到失望或沮喪。」

其實藥廠並不否認,有些患者在擺脫抗抑鬱藥時會出現嚴重脫癮症狀。抗抑鬱藥 Zoloft 及 Effexor(即文拉法辛,Venlafaxine)製造商輝瑞公司的發言人 Thomas Biegi 說:「出現停藥綜合症的可能性因個人、治療方法及劑量而異。」他敦促患者與醫生合作逐步減少劑量,但如何減法,製造商則沒有具體建議。

早在 1990 年代中期,一些具前瞻性的精神科醫生就認為,脫癮將會是服用現代抗抑鬱藥的患者要面對的潛在問題。1997 年,由美國跨國製藥公司禮來(Eli Lilly)主辦的鳳凰城會議上,一組精神病學家發表詳細報告,描述了停藥會出現的症狀,如身體平衡問題、失眠和焦慮,再服藥時,症狀就會減退。但議題很快就從科學文獻中消失,政府監管機構並沒有把重點放在這些症狀上,認為抑鬱症的問題更猖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藥物評估與研究中心臨床科學副主任 Robert Temple 博士說:「我們所關注的是反覆發作的抑鬱症。」藥廠幾乎沒有動力進行昂貴的產品研究,聯邦資助亦未能填補研究上的空白。

在「紐約時報」記者進行的訪問中,數十名曾經服用過抗抑鬱藥的人講述了類似的故事:起初,這些藥物的確能緩解情緒問題。但 1 年過後,他們不再清楚藥物是否有效,而要脫癮卻比預期更難。

如何成功脫癮?

來自倫敦東部,現年 34 歲的精神病醫生 Tom Stockmann 在服食 Cymbalta(即度洛西汀,Duloxetine)18 個月後停止服用,出現頭暈目眩等症狀。為了安全地減少處方,他開始打開膠囊,每天除去一些藥物顆粒,以便逐漸減少劑量。他說:「我花了一年的時間徹底停藥。我知道有些人會出現脫癮症狀,但以往我不知道有多難。」

麥瑪斯達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的 Dee Mangin 博士帶領紐西蘭一個研究小組完成了第一個嚴格的長期脫癮試驗,該團隊在 3 個城市招募超過 250 人,他們長期服用 Prozac(即氟西汀,Fluoxetine),並且有興趣減少服藥。當中 3 分之 2 的人服用了這種藥物超過 2 年,餘下 3 分之 1 服食超過 5 年。

團隊隨機分配予參與者兩種方案,一種是緩慢減半,每天服一粒膠囊,在一個月內或更長時間,逐漸降低當中的藥物量。另一半是令他們相信所服的藥正逐漸減少,但實際上保持了其正常劑量的膠囊。研究人員對這兩組進行了一年半的追蹤調查,結果將於未來幾個月公佈。但有一個問題已清晰浮現,Mangin 博士指有些人的脫癮症狀非常嚴重,以至無法停藥:「即使緩慢減量的是半衰期較長的藥物,這些人也有明顯的脫癮症狀,要重新開始服藥。」

目前,僅靠醫生的建議無法戒藥的人們,正在轉向一種叫做微縮控制的方法,用 9 個月到 2 年時間逐次輕微減量。而更該反思的,是應否從開始就不由分說,先向患者處方抗抑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