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網故我在(二):批判思考難上加難?

A+A-

上網令人上癮,因為這正是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設計的「初心」。

Facebook 前僱員,設計 Like 符號的 Tristan Harris 稱智能手機是「衣袋裡的老虎機 ,自 iPhone 面世十年以來,有關這款電子產品產生的影響,尤其是對於大腦和自我身份,已成科學研究的焦點。

微軟曾於 2000 至 2015 年間發起調查,發現受訪者平均注意力已由 12 秒下降到了 8.25 秒,和金魚相若。研究一再證明,社交媒體和成年人孤立感的上升趨勢,有直接關係,年輕人費盡心思建立自己的網絡身份,也會導致他們真實生活的缺失。

「95 後」是喝手機奶水長大的一代,他們比任何世代都善於和人連接。聖地亞哥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Jean Twenge 去年出版的 iGen 她過去 10 年對於青少年生活觀察的總結,副標題是「為甚麼這些交際圈廣大的孩子們,不太反叛,更為寬容,不怎麼開心,且對成為大人毫無準備?」根據她的數據研究,智能手機的面世是時代的分水嶺,與此同時社交媒體興起,和智能手機雙劍合璧,造成全人類生活方式的大地震。

Twenge認為,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對年輕人的身心的影響重大深遠:過去青少年迫不及待去抽煙、喝酒、上床;現在他們愈來愈喜歡宅在家中玩手機。過去,青少年模仿成年人的行為,覺得有型。但現在,有型的事情是在 Instagram 發佈完美照片,收到許多讚好,贏得許多粉絲。

聽起來這比酗酒、濫交安全得多,但是對於精神健康絕對不是無害的。英國最近一項調查發現,沉迷社交網絡的青少年以 10 到 15 歲少女為最多,每天多花一小時玩手機,則在青春期晚期的健康風險也隨之增加。

Twenge 解釋,因為人與人的親身接觸和互動,是保持精神健康,以及發展批判思考的關鍵。她的研究發現,美國青少年尤其是少女,精神健康問題愈趨嚴重,譬如抑鬱症、自殺傾向和自殺比率都呈上升趨勢。她認為,社交媒體(由等待和回覆的形式主宰)所引發的妄想症和焦慮症難辭其咎:舉例來說,一旦長時間收不到某個朋友的回覆,但與此同時發現他們正和其他人互動,必將帶來焦慮,胡思亂想,過分解讀

培育批判思考需要長期學習。在建立獨立、理性的決定前,需要面對並處理千變萬化的人生境遇,包括面對引起負面情緒和造成認知衝擊的處境,但是沉迷智能手機,妨礙的是真實的人生經驗,而從人生中學習,形成批判思考,就會變得難上加難。

加拿大戴爾豪斯大學(Dalhousie University)大學心理學教授 Stanley Kutcher 稱,青少年的大腦仍在發育階段,負責理解、評估及決斷的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尚未成熟,而此一區域同時兼顧情緒和衝動。前額葉皮質的成熟,取決於複雜的社交互動經驗,尤其是掌握各種細節,閱讀字裡行間的含意,觀察別人的臉部表情,辨別聲線等。但是今天,這一切互動都為表情符號 Emoji 所取代,即使是網絡視頻交流也無法彌補缺失,因為很多視頻都是經過事先策劃,斷章取義的。

Kutcher 認為,由這種交流方式主導的年輕人十分抗拒「不安全」,可能導致未來的世界愈趨「部落化」,因為社交媒體令所有觀點相近的人自動抱團組群,阻隔一切外來聲音,社交媒體只給用戶他們想要看、想要聽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