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mon Michalski 早前轉讀柏林一所綠樹林蔭的中學,他讚揚校園充滿活力,大部分同學都是移民,因此文化非常多元。奈何當同學得知他是猶太人,為納粹大屠殺(Holocaust)生還者後代,他的校園生活從此翻天覆地:原本新相識的朋友出言侮辱他,更有人手持疑似手槍,威脅要對他行刑。
這不過是德國新反猶浪潮的冰山一角。在二次大戰以後,德國的反猶太主義一度式微,但近年卻有死灰復燃之勢,去年德國警方就接報有 1,453 宗反猶事件。有猶太人組織警告,近年崛起的德國極右勢力固然是反猶成因,但部分問題亦源自中東的移民家庭,他們因以巴衝突而痛恨猶太人,這股仇恨情緒感染下一代,成為反猶問題在校園滋長的成因之一。德國猶太人組織 Central Council of Jews in Germany 主席 Josef Schuster 語重心長地說:「我恐怕新世代的反猶浪潮在德國逐漸成形了。」
雖然德國警方數據指,超過 90% 反猶個案都是極右分子所為,但有猶太組織聲言數據不反映事實全部,他們指責警方經常對號入座,把犯事者都歸類為極右。記錄反猶個案的民間組織 Jewish Forum for Democracy and Against Anti-Semitism(JFDA)主席 Levi Salomon 就指,愈來愈多個案牽涉穆斯林移民:「將穆斯林社群一概而論,或者污名化他們都是不對,但否認問題存在,後果只會更嚴重。我們亟需對策處理這個問題。」
上星期,柏林有 2 名頭戴猶太小圓帽基帕(Kippah)的男子,遭人當街鞭打和出言侮辱,據報犯事者當時高呼阿拉伯語「Yahudi」,意思是「猶太人」。雖然不確定犯事者的背景,但諷刺的是,受害人其實是阿拉伯裔背景,那頂基帕小圓帽是他的猶太朋友所贈。他憶述朋友曾經警告過他,在柏林戴基帕外出會有危險,但他決定要親身測試,結果果然遇到不愉快事件。
事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譴責事件,並向以色列電視台 Channel 10 TV 承認,反猶問題不只來自極右分子,部分亦來自穆斯林難民。德國穆斯林領袖斥責,反猶有違伊斯蘭教義;德國猶太人組織則呼籲,在德國大城市部分公開場合不要戴上基帕,以免發生危險。
德國教師協會主席 Heinz-Peter Meidinger 則特別指出,柏林學校的移民學生人數眾多,已然是反猶太問題重災區。他指出,部分操阿拉伯語或土耳其語的移民家庭,因為受以巴衝突問題影響,對猶太人抱有成見,這股反猶情緒感染了下一代,從而輾轉帶入德國校園。另外,敍利亞官方多年來批評以色列,當中夾雜著反猶太意識,相信同樣影響了敍利亞難民對猶太人的觀感,可能是校園的反猶問題根源之一。
為應付這股右翼以外的反猶浪潮,有德國猶太組織就主動接觸阿拉伯裔移民家庭,嘗試以教育帶來改變,但由於這些家庭一般不諳德語,以致難以溝通。曾經負責柏林移民問題的 Barbara John 坦言,自 1960 年代起,部分阿拉伯家庭就抗拒子女參觀納粹集中營。
有德國穆斯林組織近年開始介入,嘗試透過語言相通的便利來教育信徒,要尊重其他宗教。其中 Central Council of Muslims 主席 Aiman A. Mazyek 就預告,正在安排伊斯蘭伊瑪目(Imam)和猶太拉比(Rabbi)一同探訪反猶問題嚴重的柏林學校,又會組織難民到集中營紀念館參觀,以認識納粹大屠殺歷史。Mazyek 說:「每個宗教都存在種族主義問題,我們的任務就是消除種族歧視,教導信眾以尊重、和平和寬容的態度,與其他宗教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