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鴨嘴獸有望成為超級病菌殺星?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鴨嘴獸是長相古怪的動物,擁有似巨鼠的身體、有蹼的四肢、似鴨子的嘴巴,但古怪的不僅是牠的外表。科學家最近發現,鴨嘴獸的乳汁含有世上獨一無二的蛋白質,有異常的抗菌能力,可能成為抗生素失效危機下,人類對付超級病菌的殺手鐧。負責研究的科學家 Janet Newman 博士形容:「鴨嘴獸是如此怪異的動物,牠們有怪異的生物化學構成亦不叫人意外。」

原生自澳洲的鴨嘴獸,擁有很多奇怪的生物特徵,其中之一是牠們沒有乳頭,但肚皮能夠分泌乳汁,以餵哺幼崽。科學家在 2010 年研究發現,由於鴨嘴獸的乳汁長期暴露在充滿病菌的空氣之中,為確保哺乳環境安全,這些乳汁都具有天然的抗菌能力。

以 Newman 為首的數名澳洲科學家,就此對鴨嘴獸乳汁展開深入研究,最終發現一種環狀結構(ringlet-like)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過去未曾在其他生物身上發現,被證實是乳汁抗菌的關鍵。報告把其命名為「Shirley Temple」,成果發表於 Structural Biology Communications 學術期刊。Newman 說:「我們發現了新的蛋白質,當中有非常獨特的抗菌特質,有拯救生命的可能。」

1803 年繪製的鴨嘴獸圖。

其實西方世界自 18 世紀末發現鴨嘴獸開始,科學家已經多次在鴨嘴獸身上取得驚人發現,生物學界更花了近一個世紀,方能把這頭「四不象」歸類。生物學家 Brian Hall 研究指出,西方人起初以為鴨嘴獸是體型龐大而粗壯的水生鼴鼠。首份記錄鴨嘴獸的西方文獻,由大英博物館動物學家 George Shaw 撰寫,他與同代的科學家都不敢相信鴨嘴獸真實存在,甚至以為這是人為惡作劇。

當時,科學家以拉丁文 Platypus anatinus 為鴨嘴獸命名,意思是「扁平足的鴨子」;雖然鴨嘴獸後來易名 Ornithorhynchus anatinus,意即「像鴨子的鳥嘴」,但舊名早已經通行,因此一直沿用至今。

往後 19 世紀大部分時間中,鴨嘴獸依然令生物學家摸不著頭腦。他們推斷鴨嘴獸是哺乳類動物,但同時發現鴨嘴獸擁有排卵兼排泄用的「泄殖腔(cloaca)」,這個器官理應只會在卵生動物出現,這項發現顯然超越時人的生物學認知。

1830 年代,生物學家發現鴨嘴獸原來沒有乳頭,卻以肚皮分泌乳汁餵哺,這種哺乳方式固然前所未見,但仍符合哺乳類動物的基本定義;但到 1885 年,蘇格蘭動物學家 William Caldwell 取得相傳是鴨嘴獸的蛋,研究亦證明鴨嘴獸是孵化而成的卵生動物。

學界在經過連串的論爭以後,最終把鴨嘴獸歸類為當今世上為數極少的「卵生哺乳類動物」,又稱作單孔目動物(Monotremes),牠們單靠產卵繁殖下一代,又同時會分泌乳汁餵哺幼崽。另一種尚未絕種的卵生哺乳類動物,為棲息於澳洲和新畿內亞地區的針鼴(Echi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