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錢有好壞之分

A+A-
位於倫敦塔丘的皇家鑄幣局,1830 年代版畫。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錢當然也有好壞之分,判斷標準即是否穩定可靠,在古代王權社會,更能突顯字面上的意義:好的就是成色十足的良幣,可以準確兌換自由流通;而壞的當然是不斷摻料的劣幣,層層盤剝,底層被榨得渣也不剩。

英鎊曾經是這個世界的自由貨幣,又稱 Sterling,據說這個字出自古語 esterlin,意思是小星星(不知小行星 Asteroid 是否與此同源),因此還引申出穩定、不變的涵義,英鎊本身也以含銀純度高著稱。

事關這個貨幣曾由偉大的牛頓出手改造。

1696 年牛頓出任皇家鑄幣局局長(Warden of the Royal Mint)之際,英國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國庫不敵英荷、英法戰爭及內戰的消耗,花錢如倒海,國王暗自下命皇家鑄幣局偷工減料,民間當然也不會坐以待斃,官民競相摻假,結果必然是劣幣驅逐良幣。

鑄幣局本來是份閒差,但牛頓上任著手清理門戶,遠不止三把火,將他研究科學的狂熱轉移到對劣幣的窮追猛打,明查暗訪,盤問罪犯,突然搖身一變成為英國最辣手的神探,在短短三年內成功起訴的偽造摻假案件達 28 宗,而當時這個罪名可是判絞刑的。牛頓也因此落下「刻薄小人」的惡名。

鑄錢要公正:造於 19 世紀的檢測錢幣的天秤。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牛頓是物理天才,就假設他也精通金融:他曾錯估黃金價格,提議將堅尼金幣定價為 21 先令 6 便士,比歐洲金幣貴,導致英國人的錢大量流去歐洲;他也跟風熱炒一隻「概念股」”South Sea“,結果損手爛腳,損失近 10 年的收入,但他保證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發行的錢幣分量準確,沒有偷工減料,每一枚金屬含量都一樣,確立公正可靠的標準。他對任何人都不假辭色,杜絕賄賂,1710 年在鑄幣廠的檢驗會上,有人質疑貨幣成色,牛頓勃然大怒以性命發誓,最後發現是天秤的盤子有問題,錯怪了他。

早在「金本位」制度面世 100 年前,1717 年牛頓就提出固定黃金價格,而且皇家鑄幣局並非國王私有,而是國會所有,允許私人根據這個標準鑄幣,1694 年私營的英格蘭銀行成立,由銀行股東為政府貸款,發行公債,從中收息,多出來的錢又可以發行鈔票,多發行的鈔票又拿去貸款,再生利息,迅速造成信用通脹。有了借貸,就可以發展很多不同的生意,短短十幾年至 18 世紀初,英國的鄉村銀行、收費公路、保險公司都如雨後春筍冒起,日後的大英帝國和古代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不是在馬背上建成,而是在金融制度和數字管理之上。

都說北宋富甲全球,稅收高達上億兩白銀,發明最早的紙幣;又說明朝江南紡織業發達,也是資本主義的萌芽,為何始終不堪一擊?眾所周知,主因是沒有保障私人財產權利的法治,也沒有相應的信貸制度,沒有投資,當然也沒有多元化的經濟,歸根究柢是沒有信用。

像 20 世紀許多小國的軍政府,中國皇帝也常常用劣幣洗劫國民財產,譬如明朝惡名昭著的大明寶鈔,新皇登基也經常貶值前朝的舊幣,趁機大撈一把。朱元璋最痛恨會「斂財」的王安石這種官員,說自己減輕稅賦,藏富於民,寓兵於農,說甚麼「不費百姓一粒米」的廢話,無非是變相將政府的工作轉嫁給納稅人:設立軍戶、灶戶、墳戶,連政府辦公的桌椅,文房都向納稅人徵收,人人都「無薪奉獻」,帶錢為他家打工。有了錢的富戶沒處投資,沒有錢的貧農無處借貸,所有人都被束縛在自己的土地裡,有甚麼經濟選擇,又怎麼會有自由?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