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孤獨的行者

A+A-
2016 年,連民安獲頒都柏林自由獎。 圖片來源:Dublin City Council/Twitter

華仁書院駐校老神父連民安(Joseph Mallin)逝世,壽高 104 歲。

連民安是華仁書院的資深教師,曾教過前香港特首曾蔭權、民主黨領袖李柱銘、香港名律師兼私隱專員吳斌。半世紀以來,香港殖民地受業於茲,英才芸芸無數。

連民安卻是一個孤獨的行者。1948 年他由紛亂的廣東越界南來,目睹大量難民逃避共產黨統治,在山頭結居木屋。連民安留下來投身華仁書院,立志下半生長居殖民地,從事教育。

然而連民安不喜歡英國殖民政府。一來他是耶穌會的傳教士,隸屬羅馬梵蒂崗名下的一支,與英國新教的聖公會不是同路人。二來英國人與他有殺父之仇。

連民安的父親連邁高(Michael Mallin)是策動 1916 年 4 月著名的「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的叛亂分子。

在這一年,趁英國泥足深陷於歐洲戰場,一伙狂熱的愛爾蘭民族主義人士組結武裝力量,首領康納利(James Connolly),拿起槍械在都柏林街頭發動游擊戰,宣佈成立獨立的愛爾蘭共和國。連民安的父親連邁高正是「復活節起義」的戰友。

連邁高為何反英?除了愛爾蘭獨立的民族主義信仰,早年他參加英軍,奉召派去印度,在印度他參與攻打巴基斯坦的一個山頭部落迪拉之役(Tirah)。

迪拉本來是英國殖民政府僱用當地土著兵鎮守的山頭,但 1897 年,這個巴基斯坦部落發生叛變,英國派出司令軍洛克前往武力鎮壓。而連邁高正是鎮壓軍隊的一員,目睹英軍殘殺嘩變的巴基斯坦部落,暗生反英國殖民主義之心。

連邁高回國後接觸了社會主義思想,更認定愛爾蘭沒有理由是英帝國的一部份。1916 年,他與康納利等一眾激進分子叛亂,事敗被英國政府拘捕,軍事法庭審理,一眾全部被判死刑。

首領康納利在捍戰中重傷被捕,雖然醫生驗證生命只不過尚剩一兩天,但英國軍事法庭照樣搬一張櫈子,將其從擔架上拖下,綁在櫈上處決。連邁高在槍斃前一日在監獄會見了妻子和 4 名年幼兒女最後一面。連民安那時兩歲,由母親抱著,探視即將槍斃的父親。

父親的最後遺言是鼓勵兩個兒子做神父,一個女兒做修女,而且叫妻子將來讓小兒子,也就是連民安去遠東傳教。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連民安進入耶穌會讀神學。1948 年他奉派去廣東,哪知道一入境不久,共產黨就席捲全國,連民安無奈與一批神父越過邊境,南來殖民地香港。

英國人對他有殺父之仇,最終卻在殖民地托庇,心情有點矛盾。但看到成千上萬的難民,連民安不忍,決定留下來。他去澳門短居了一段時日,因為澳門有更大的耶穌會勢力,最終他還是回到香港,投身華仁書院,並以此為家。

近百年之後,英國政府終於為 1916 年事件平反,謀取北愛永久和平。而早在 1920 年,愛爾蘭終於正式脫離英國,獨立建國。康納利和連邁高的夢想實現了,但北愛的共和軍與英國的戰爭未了。和平協議簽訂之後,這筆歷史賬也要了結。連民安曾向英國政府作證,參與父親的平反。

一切對於這位年老的神父已經不重要了。他以香港為家,老來他憶述:去監獄探望父親的那天,已經沒有印象,只知道過了幾年,在他父親被處決的忌辰,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他第一次看見母親倚在窗前默默地哭。

他這時與兄姐在玩耍,看見母親流淚,幾個小孩都靜默下來。他只記得那天的陽光很溫暖。最終他選擇在香港終老,與主權移交後的香港人同行 20 年。他鄉生白髮,舊國對青山,一位孤獨的行者,在上帝和政治之間,最終他選擇了良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