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著名設計師 Kate Spade 前日(5 日)被發現在曼克頓的寓所自殺身亡,終年 55 歲,消息震驚整個時尚界。據外媒透露,Kate Spade 是在留下一張字條後,在睡房用一條紅色的頸巾上吊自縊,事件或涉及家庭和婚姻問題。不過,上述這些細節絕大部分是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在內的美國媒體披露,同一則新聞,在主流英國媒體如「衛報」的陳述之中,幾乎不會談及 Kate Spade 的自殺細節和揣測自殺原因。
儘管英國媒體圈子從來不被認為是較有新聞道德,諸如狗仔隊揭秘,或炒作獨家新聞,早已屢見不鮮。但只有面對某一特定題材,英國的傳媒生態會有截然不同的道德標準,就是自殺事件。
近年來,英國媒體素有共識,不會對國內或國外的自殺事件加以渲染詳述,並會在報道末段加上提醒字句以及防止自殺組織的聯繫方法。這條媒體道德界線,在美國從不存在,即使是主流和具公信力的傳媒機構,都習慣對普羅讀者最感興趣的自殺事件大做文章。
當然,這並不表示英國媒體相對於美國更有集體良知,事實上,只是十多年間的改變。在 2006 年,好幾份英國報章刊載一名婦女跳樓自殺的照片,其後遭英國撒瑪利亞會(Samaritans)向新聞投訴委員會投訴,同時提供了有力案例,指有關自殺行為的視覺和文字描述,都有可能增加模仿者,變相助長自殺風氣。英國政府新聞監管機構繼而宣佈,媒體在報道自殺消息時,應該避免過度詳細地說明自殺者所用的方法。
其時,不少英國媒體都是表面服從,實則無視這項建議背後所針對的問題。直到兩年之後,在 2008 年,威爾斯其中一個人口只有 132,000 人的小縣市布里真德(Bridgend),發生了一連串青少年自殺悲劇。當地記者 Carole Cadwalladr 曾在「衛報」形容,情況殊不尋常:「一個一年通常只有 2、3 名年輕人自殺的地方,突然變成兩年內有 25 名年輕人自殺。」據當時數字,布里真德在 2005 年和 2006 年都分別只有 3 名年輕人自殺,但到了 2007 年和 2008 年,則有多達 11 和 12 名年輕人自殺。而且,在 20 個月之內,布里真德就發生了 23 宗同類悲劇,案件之間並無關連,但死者同樣選擇了上吊 —— 媒體為搶佔眼球的大篇幅報道,或造成了青少年模仿的現象。

布里真德自殺事件在英國引起廣泛討論,有學者認同,媒體對死者的報道或過於煽情,加上鉅細無遺的案情描述,足以引發更多自殺事件。有見及此,警方亦鄭重呼籲媒體謹慎報道悲劇,盡可能減少對其家庭、朋友和其他弱勢群體的影響。由於事件備受社會關注和道德批判,英國媒體對自殺案件的報道才陸續收斂,轉趨平淡低調。
自殺新聞的細節多寡,或消息有多真確,對自殺案件的影響或難以量化。不過,在沒有報道底線的美國,情況相對明顯,如「紐約時報」所指,當著名男演員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在 2014 年自殺後,美國的自殺率隨即飆升了 12%,僅次於 1962 年女星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服藥自殺的社會影響。儘管在醫學界也沒有方法完全控制自殺風險,不過,在媒體的繁殖之下,自殺或真是一種人傳人的傳染病,而最有效的預防方式,同樣在於媒體之手的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