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熊貓浪費保育資源,讓其自然滅亡更佳 ?

A+A-

作為中國重量級國寶,熊貓在過去一個世紀,經常被視為外交親善大使,而且造型可愛,必然成為各地動物園的吉祥物。同時,由於熊貓數量稀少,在 60 年代已被選為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標誌。保育熊貓看來毋庸置疑,但逐漸有專家持相反看法,建議人類不應過度干預熊貓的生態發展,或者,讓他們自然滅亡才是最好的做法。

儘管早前北非雄性白犀牛因人類大量獵殺而絕種的消息,令人扼腕,但在肩負物種存續的任務上,學者認為,熊貓其實未必值得人類花費大量資源和專注力去悉心保育。全球現存大約 2,500 隻熊貓,儘管仍屬稀有動物,但數量回升,在 2016 年已由「瀕危」級別降至「脆弱」,這是人類 —— 尤其中國,為保育熊貓付出不少所換來的成果。

舉例說,去年中國就用了 15 億美元興建大型熊貓保護區,值不值得?衡量保育資源的回報率,無疑是一個功利的想法,但不是沒有道理,如果人類對保育的注意力從熊貓龐大的身軀移開,這些資金或可以轉而救助其他瀕危動物,而且,熊貓並不是生態系統中的關鍵物種。大部分人或者未聽過的面花蜂(Yellow-faced bee),棲身於紅樹林的螃蟹或是蛇河(Snake-river)三文魚,「知名度」皆不及熊貓,但如果牠們絕種,地球除了失去這些名字,還會失去依靠牠們而生存的數以十種動物。人類願意投放在物種存續的資源始終有限,是否要大比數地分配到熊貓身上呢?熊貓雖可愛,但其實找不到可愛以外的重要保育原因,與此同時犧牲了很多保育其他物種的機會。

讓熊貓自然滅亡或是過於殘酷的說法,但以其求生存能力而言,這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情況。與其說熊貓可愛,更應該說,牠們的行為模式絕對是愚蠢和脆弱。儘管今日的大自然劇變,有著人為因素的影響,但熊貓顯然離不開人類的保育圈,已不再適合野外求存。熊貓的身體構造本為雜食動物,但現代熊貓已經不吃肉,每天需要消耗 40 磅以上的竹葉,人類為保育牠們,就需要種植大量的竹葉作餵飼之用。然而,牠們的腸胃並不是為了消化植物而設計,換句話說,熊貓所進食的大部分物質都會成為排泄物,即使吃盡數以噸計竹葉,都無法攝取足夠營養。

另一方面,熊貓的生育能力也是關鍵問題。Quartz 編輯 Katherine Ellen Foley 形容,隨著物種演進,熊貓反而愈來愈難於地球上居住。原因是野生熊貓的交配過程長達數週,而雌性熊貓的排卵期每年卻只有幾日。同時,雄性熊貓的體質變化亦令繁殖過程更加困難,相對於身體比例,牠們是全地球性器官最細的動物之一。

而且,熊貓一般都不願意在人工飼養的環境下交配,這可能關乎熊貓的求偶習慣。雌性熊貓或傾向被複數的雄性熊貓爭奪,從而挑選勝利的一方作伴侶,然而,在人工飼養的場合,雄性熊貓在「無對手」的情況下,由於無法藉著較量展現自己的優點,往往會遭雌性熊貓拒絕。即使雌性熊貓得以懷孕,通常一次只有一胎,而出生時體重亦不足 1 磅。跟父母的龐大身軀相比,初生熊貓的體型小得懸殊。因此,過於脆弱的初生熊貓,早夭情況亦很常見。

儘管不能以成效多寡的實用主義立場,否認熊貓的存在價值,認為他們不應保留。但退一步作考慮,保育熊貓是吃力不討好而且耗資驚人的工程,Katherine Ellen Fole 撰文指出,從宏觀層面來說,整個保育熊貓工程,對於中國土地發展的影響,或比對於熊貓本身深遠。在 2010 年,中國熊貓自然棲息地的地價高達 26 億美元,卻全部用來種植竹葉。如果換成其他農作物或拓展成牧場,其實可以換來更多天然資源,以至改善動植物的營養循環。

電影「功夫熊貓 3」劇照。

支持全力保育熊貓的,還有另一套源自生物和考古學的看法。過去人類一直相信熊貓是源來已久的元祖動物,早在 18 萬年前就已跟人類共存於地球。事實上,礙於數量稀少,要確切追蹤熊貓的演進歷史殊不容易。近期一篇發表於生物學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論文,就有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修正了昔日認為熊貓是在 2 千萬年前由其他熊屬動物演進而來的觀點。研究分析了在中國南部一個山洞所找到的熊貓頭骨 —— 距今約 22,000 年,亦是現時為止出土最古老的熊貓遺骸。研究人員意外發現,頭骨的 DNA 與現代熊貓有很大出入,跟現代熊貓和古代熊屬動物的 DNA 作詳細比對後,科學家得出更準確的結論,或者在 18 萬年前出現的,是另一種古代熊屬動物祖先,後來才分裂出兩個系譜:現代熊貓和另一種古代動物。

那就表示,人類對熊貓可能一直存有太多美麗誤會,甚至把牠們想像得太過重要。當我們一直強調保育自然生態的同時,卻不惜斥耗鉅資,豢養一批本已無法復歸自然生態的稀有動物,為牠們冠上吉祥的名字,讓牠們在全天候監視下進食、長大和交配,這可能也是另一種有違大自然法則的手段。或者,除卻熊貓人見人愛的可愛外表,它正彰顯著人類既自大又殘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