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而處,真能做到「I know that feel」?

A+A-
直接溝通、詢問,比代入對方處境,更有效理解他人。

要理解別人的感受,先要懂得易地而處 —— 這是我們待人處事上,經常受教的說話。但採用這種換位思考的方法,是否意味我們就能完全明白對方想法,抑或只是採用自己的思維,理解對方面對的處境?

專欄作家 Ephrat Livni 於網媒 Quartz 撰文,指出即使人們與人溝通時將心比己,亦不一定能真正瞭解對方的想法。根據芝加哥大學及另外兩所大學的研究員,近日於「性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人們需要真正瞭解對方的觀點,而非想像自己處於其他人的位置。負責研究的心理學家 Tal Eyal 認為,所謂「易地而處」並不如此客觀,反而可能出現「自我中心偏誤(egocentric bias)」狀況。

是次研究找來不同的陌生人、朋友、配偶作 25 項測試,以評估他們對洞察他人思想、情感、態度及心理狀態的準確性。其中 15 項測試中,實驗人員要求參與者根據圖片、姿態或面部表情,猜測他人的情緒。參與者分別被告知要「努力想像對方感覺」,或不提供任何指示。結果顯示,「努力想像對方感覺」作為理解對方的方式,往往得出不準確的感受,無法猜出相應的情緒。

另一類實驗,則要求參加者理解陌生人、朋友及配偶的感受。研究人員希望藉此探究,熟悉的人之間,能否準確預計對方就不同笑話、觀點、片段等的反應。然而,結果顯示,在「將心比己」時,無論是陌生人或朋友及配偶,均難以作準確的情緒判斷。

「我們假定他人會像自己一樣思考或感受事物,但事實上,他們通常不會這樣做。」Eyal 進一步解釋:「人們經常以自己的觀點理解其他人,但個人的觀點,往往與別人的截然不同。」亦即人們只是以「我」的身份思考別人的問題,導致「我」得出的理解,與對方的感受相去甚遠。Eyal 認為,正是這種「自我中心偏誤」,使人作出錯判。而日常生活上,上述情況比比皆是。如研究給出的例子顯示,當我們想像朋友被解僱後的感受、對色情笑話或政治事件的反應時,我們只會站在別人的處境,用自己的立場「想像」別人的感受。

報告提及:「我們並未得出任何證據,證實只要『易地而處』便可以提升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 想像另一個人的觀點,可能會令我們以為自己能作出更準確的判斷,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提升有關能力。」

假如連「易地而處」也不管用,還有甚麼可使我們明瞭身邊人?研究人員在最後的實驗中得出答案。部分受驗者被要求「易地而處」,另一部分則需要與其他人夥伴一起討論。這次測試證實,不論是陌生人或朋友等關係,只要一個十分直接、簡單的方法 —— 對話,便能直接獲取對方想法,並能增加理解的準確程度。

也許「易地而處」、「將心比己」的最大盲點,正是研究結論所指:「只有當我們以實際行動探究,才有可能得知對方想法,而不是假設我們已經知道。」而「將心比己」是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個人認知判斷別人感受,反而流於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