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遺忘的大都會

A+A-
The Big O 劇照。

The Big O 不是熱門的機械人動畫,甚至可以算是冷門,知道的人應該都是靠在「超級機器人大戰」的出場而認識。日本 1999 年播出時,觀眾反應冷淡,如非獲得海外歐美地區的好評,連第二季也可能不會面世。The Big O 是日本動畫中的異類,理由不單純是畫風所帶強調美式風格,或者面向成人的深沉劇情,根本原因是這是一套拍給外國人看的「日式動畫」。

故事背景是一個叫 Paradigm City 的都市,主角羅傑身家豐厚,住在有老管家的大屋裡,身邊有一名叫桃樂絲的機械少女。他在談判專家的正職外,還會駕駛機器人打倒敵人,看起來就是超級機器人版的蝙蝠俠。

Paradigm City 在中文維基上翻譯是「帕拉達伊姆市」,但意譯成「模範市」應該較妥當,意思與劇情也有間接關連。設定上是未來的曼哈頓,但由於不明的事件,原有的文明遭受破壞,所有居民也失去了記憶。失憶的人們在密封的巨蛋中重建都市,繼續如常的生活。

The Big O 劇照。

穿插全劇的主題是「記憶」。記憶是身體與外部(都市)的連結,失憶是個體經驗的喪失,而社會集體失憶就是歷史的喪失。「模範財團」(Paradigm Corporation)控制了城市中,包括政治、經濟在內的所有運作,居民遺失了所有的歷史,但對失去主體性的狀況仍毫不在意,如常地在財團建構的都市中生活。

The Big O  披著機械人動畫的外皮,所探討其實是現代經濟社會結構對個人生活的影響,而這些影響透過「肉身/機械」、「真實/虛構」、「經驗/失憶」、「宗教/現代性」等表象的對立顯現。以上都是「科幻」這個作為現代小說、電影作品類型所探討的問題,而所謂現代都市就是演出的場所。

這種處理手法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科幻電影的原型 ——「大都會Metropolis)」(1927),尤其桃樂絲無論作為女性抑或機械人角色,也可以與機械瑪莉亞作對讀。這種文化源流上的落差,側面說明了日本與歐美對 The Big O 的接受程度差異。

然而 The Big O 扣連著「大都會」的科幻電影原型,其所提出的問題不單單局限於歐美。都市記憶的集體性游離是消費主義的終極結果,在文化產業的資本世界中,自律的記號體系取代了生活經驗,消費者在喪失「真實」的前提下,獲得了「超越真實的真實性」。The Big O 中的「O」說不定在符號圖像上,說明了高度現代化社會中的空虛與喪失。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