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我不是黑奴 —— 優待與遷就,才是最大的歧視

A+A-
美國作家 James Baldwin(中)是黑人民權運動中一個重要的參與者;「我不是黑奴」劇照。

這幾年,港台兩地的社會皆風起雲湧,使我們重新注視上世紀的黑人民權運動。希望從前人身上,學習到一些經驗與智慧,結果,我們總是在馬丁路德金身上,看到和平抗爭的光環。在 Malcolm X 身上,看到抗爭的另一邊也需要和平以外的部分。

可是,只看這兩個人是不完整的。因為,他欠了一個重要的部分,也許是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在最深層的角度,那就是抗爭的基礎是甚麼。黑人所對抗的歧視,是甚麼回事?是否只要對黑人比較好,那就不是歧視了嗎?關於這課題,我建議大家看看這套電影「我不是黑奴(I Am Not Your Negro)」。

這電影的主角 James Baldwin,也是黑人民權運動中一個重要的參與者。只是他更著重的並不是社運的部分,而是探究到底歧視是甚麼回事,也讓我們反思,優待一些族群,並不見得就是愛。

電影中描述身為一個黑人的他,在美國長大,而美國當時的教育制度,頗為注重強調美國公民身份的教育。他說,可是問題的起源,在於他在幼童時期,也就是才幾歲讀幼稚園的時候,所接觸的所有關於「美國人」的描述,就是說英語的白人基督徒。

在他受到的教育中,美國的歷史源自於那些來自歐洲為了宗教自由的移民,大家所尊敬的、帶領獨立的國父是華盛頓。而近代史中,代表人物就是類似尊榮的白人牛仔,有忠誠的黑人僕人跟隨,對抗襲擊火車的印第安人。他聽了也深受感動,立志將來努力成為那個白人牛仔。直至他有一次照照鏡子,赫然發覺自己不像那個牛仔,反而比較像旁邊那個隨從。

(題外話,這有沒有讓你想起廣東話和繁體字呢?)

「我不是黑奴」劇照。

無論如何,他永遠不會成為那個白人牛仔,對他而言,這才是真正的歧視。你可以在電影中慢慢領會到,他在告訴你,最深的歧視,並不是那些會對黑人有明顯敵意的人,而是那些自以為對黑人很好的人。

他說,在當年的美國,白人並不是完全察覺不到種族的問題,他們會刻意安排種族平衡,在電影裡讓黑人當好人角色,刻意強調不同種族之間的溫情,充滿大愛,包容他們。聽起來這沒甚麼不妥對吧?可是在 Baldwin 眼中,相反,這才是最不妥的。

賣弄溫情和大愛,雖然是善意,卻是源自覺得黑人是弱勢者,覺得對他們有罪疚感,這些溫情和大愛的背後其實是贖罪行為,表面看似對黑人好,但真正的目標卻是為了自己良心好過。他們刻意對黑人營造這種溫情,只是想自己浸淫在種族融和的和諧氣氛中,而不去面對和處理真實世界的不平等。

若不論黑白華洋,都能夠透過認同與執行美國的價值觀與文化,而成為美國人,那麼根本不需要有人被可憐,也不需要有人被額外照顧。這些做法,只是令一些人被大眾視為需要被救濟、被遷就的對象,被視為美國的少數弱勢社群。那樣的話,膚色根本就不重要。

就像我自己接觸過不少新移民,來到香港,自然就是想盡快成為完全的香港人,被融入於香港的文化與價值觀,我們社會很多機構或政策卻反其道而行,讓他們連廣東話都學不會,生活習慣都不像香港。當我們以為這樣做是遷就他們,實際上卻令他們置於社會之外,這不是很諷刺嗎?

有時,優待與遷就,才是最大的歧視,可惜要理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鄭立,Cheng Lap,香港人。從不被寄望的職校生到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學碩士,曾任教職,後轉行創辦公司並開發電腦遊戲「民國無雙」。長於議題思辨、邏輯推演,評析經濟與政治局勢。現於香港「明報」,台灣 udn 「鳴人堂」專欄,以及 PTT 論壇發表文章。著有「有沒有 XXX 的八卦」及「希特拉救港攻略」。Facebook Page:Cheng L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