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喜歡幻想世界末日(後)?

A+A-
劇集「陰屍路」劇照。

從聖經開始,人們便對末日有著不同幻想,及至現今各影視和遊戲,我們已預測過種種末日到來的原因:天災、喪屍、外星生物和人工智能等,還想過末日降臨後一切文明都崩潰的景象。好好活著不好嗎?為甚麼這麼多人對末日如此著迷?末日(後)幻想又有甚麼意義?

美國專欄作家 Zara Stone 認為,也許有些人真的希望末日就在附近。影視串流平台 Netflix 會利用數據來分析觀眾喜歡看甚麼,從他們釋出的影集「黑鏡(Black Mirror)」獲得的反應,就知道他們捉住了現代人其中一種心理 —— 對權威的醒覺和幻滅。近年 Netflix 買下和製作不少末日題材的劇集,如「地球百子(The 100)」、「陰屍路(The Walking Dead)」、「顫慄效應(Between)」等,可見他們推論的結果是:千禧一代的人很喜歡災難、破壞和黑色幽默。

這到底是種怎樣的心態?美國 6 月尾剛上映的電影 The Domestic 同樣是末日後題材的作品,導演 Mike P. Nelson 說:「不管人們承認與否,但那種『我們隨時都可能會完蛋』的想法,既毛骨聳然又令人著迷。大部人腦裡都有種奇怪的幻想,覺得這些事情都會發生,這類電影可以讓我們先作窺探,在安全的環境下感受那種驚恐的感覺。」

Stone 提出另一個說法:她認為千禧時代的人,難以想像以後如何生活、如何賺足夠的錢去置業、養家和無憂無慮地去旅行,這些題材則可以給予空間讓他們設想 —— 沒有未來也是可以的。亦因此近年亦興起一些末日前的劇集,如 BBC 的 Hard Sun

電影「無聲絕境」劇照。

通常末日題材的作品都有兩大主題:「生存」和「建構」。「生存」不難想像,稍早前上映的「無聲絕境A Quiet Place)」就講述人類在末日間絕境求生的境況,末日時或末日後,人類的生存困境是如何?這是基本上一定包含在內的元素。至於「建構」的主題,則多見於末日後幻想,Boxoffice.com 的首席分析師 Shawn Robbins 說:「『末日後』和『反烏托邦(distopia)』的電影設定,貌似都是人類難逃的厄運。」

事實上,兩種元素經常並肩出現。末日後,文明社會所建構的一切,都會崩塌或不再理想,人們回歸到制度尚未出現的階段。這時候,求生的一群人或會組成一個小團體,再次建構一種特殊的、可能只適用於末日求生的制度,例如「陰屍路」中不同倖存者在安全區生活、外出搜索物資、共同推舉領導者帶領他們度過充滿喪屍的生活;或是「末日先鋒:戰甲飛車(Mad Max:Fury Road)」裡出現的霸權,都是末日後特殊的生存方式。

末日主題的作品自是少不了描繪人性黑暗、背叛、欺騙等,但當中亦不乏人性光輝、溫暖的描述。

「無聲絕境」的導演 John Krasinski 表示,自己要拍的是一部家庭電影,只不過碰巧恐怖。電影利用外星怪物入侵地球這個設定,記錄一家人如何在末世環境生存,又如何維持彼此的聯繫。戲中父親要應對的,除了是隨時入侵家園的怪物,還有叛逆的女兒等,儘管家庭間有很多衝突,但最後仍會因為對家人的愛而作出犧牲的選擇。Robbins 相信:「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教訓,好的故事作品會探討和挑戰人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