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華籍英兵歷史背景

A+A-
1986 年 10 月 21 日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訪港,香港軍事服務團在中環參與閱兵儀式。 圖片來源: Ex-military Services in British Hong Kong/Facebook

自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英國陸軍已有僱用華人協助作戰的紀錄。當時英軍在香港成立「廣東苦力團」(Canton Coolie Corps),招募了近 4,000 名來自香港及廣東省的華人,為英軍擔任後勤人員。在 1891 年,英國陸軍再於香港招募士兵,並編入「香港水雷砲連」(Hong Kong Submarine Mining Company),華籍英兵亦因此別稱為「水雷砲兵」、「水雷砲」。

於英國殖民地政府管治下的香港,由一個漁農業社會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亞洲貿易重要骨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香港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維多利亞港水深港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1941 年 12 月 8 日,日軍南渡深圳河,數日後進軍醉酒灣防線,並佔領新界及九龍。同年 12 月 18 日,日軍渡過維多利亞港,在香港島與英國、加拿大防軍決一死戰。直到 1941 年 12 月 25 日,守軍在血戰至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由時任港督楊慕琦宣佈向日軍投降。香港正式淪陷,展開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由於投降當日正值聖誕節,所以又稱為「黑色聖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軍為了在本港進一步加強防務,於 1948 年 1 月成立華人訓練隊(Hong Kong Chinese Training Unit),負責統一培訓華人新兵,再分派香港軍區各個部隊。1962 年,華人訓練隊改名為香港軍事服務團(The Hong Kong Military Service Corps),同時壯大規模。香港軍事服務團亦從此擁有自己的軍帽章,並於 1975 年開始由服務團出身的軍官所統領。由 1948 年至 1996 年尾解散,一共有 7,601 名香港人受訓於華人訓練隊,或及後易名為香港軍事服務團 (註)。

香港軍事服務團於 1972 年在鯉魚門軍營總部前留影。 圖片來源:政府新聞網

另一方面,在 1949 年,香港軍團(義勇軍)(Hong Kong Regiment[The Volunteers])重整架構,並於 1950 年將總部遷移到快活谷。1951 年被授予「皇家」封號,成為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由 1961 年起,再改編為偵察兵團(Reconnaissance Regiment),成為輕裝甲部隊。直至 1995 年 9 月軍團解散為止,皇家香港軍團(義勇軍)一直協助駐港英軍於執行防務工作,例如於中港邊境堵截偷渡客,以及於六七暴動期間維持社會秩序 。

有指香港軍團(義勇軍)並非華籍英兵,因為香港軍團的前身香港義勇防衛軍(Hong Kong Volunteer Defence Corps),只是一支屬於港英政府的民兵部隊(Territorial Army),我在此沒有特定立場。本文參考了鄺智文博士 2016 年的著作「二次大戰期間的香港華籍英兵」,當中對二戰期間香港華籍英兵的歷史論述,亦同樣有提及香港義勇防衛軍。雖然「義勇軍」與「水雷砲」在角色上有所不同,但同樣對於香港的貢獻功不可沒,站於還原歷史的角度,如果只提及任何一邊均有欠公允。

註:數字出自「英國在港駐軍紀念(In Commemoration of British Forces Hong Kong)1841 – 1997」(1997)。

前文筆誤,BN(O)應譯為「英國國民(海外)」,而非「英國海外公民」。多謝讀者 Franklin Mok 先生於社交媒體指正。本專欄旨在還原歷史、訴諸事實,但我才識有限,如有錯漏,請各位不吝指教。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香港出生長大,見證香港人冠絕東方,義勇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