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緊抱固有優勢 不如尋找更多可能性

A+A-

常聽人勸說要找回那團火,只是對每事的熱情,要找是否就必定能找得到?最近由史丹福大學及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合作的研究就指出,與其說要找到熱情、緊抱固有優越感,倒不如放寬心尋找更多可能性。

研究人員以兩種心態:堅持先天優勢的「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與堅持持續改進的「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作對比,了解信念如何影響人的學習和適應能力。他們提出最大的問題是,究竟「興趣是一直以來都存在,正等待被發挖」還是「必須投入和堅持,才可以培養出興趣的火花」?

新研究建基於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的研究工作。她的研究表明,部分認為自己的工作一路有進展,以及更相信發展可能性的人,比起相信情況早注定的人,往往更快樂、更有動力及更成功。她在著作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一書中亦寫道:「在(成長型)思維中,手上擁有甚麼牌,只是發展的起點。這種心態的基礎,是相信可以用努力耕耘出(生活)基本質素。」而她亦參與了是次研究。

測試學生對興趣的熱情

新研究進行了 5 項測試,以審視定型心態和成長心態對學習、好奇心和動機的影響。參與研究的有史丹福大學以及美國各地透過網絡接受測試的大學生,他們經評估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屬於技術科學領域,一類是屬於文學藝術領域。在首 3 項測試中,他們分別要閱讀興趣以外的指定文章,初步結果顯示,那些具有成長心態的人,更易找到不同文章的趣味,而抱定型心態者則易對自己原有興趣以外的事物呈膠著狀態。

在第 4 個測試之中,學生需回答關於熱情及興趣的調查問卷。他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亦被要求思考關於某些領域或會面臨的困難。研究人員發現,一個人要是在興趣領域內的「定型心態大於成長心態」,他們傾向於期盼熱情能提供無限的動力,但當期望落空,研究對象可能會認定測試的問題,實際上並非自己想要研究的領域,繼而放棄。研究人員總結指:「定型的理論會導致興趣的急劇下降。」

第 5 個實驗則是讓兩個組別成員都看有關黑洞的短片,該短片非為專業觀眾而創作,幾乎所有研究對象都表示他們覺得短片「非常有趣」。在看過短片後,他們需要閱讀一篇關於黑洞理論的艱澀文章,這就是心態開始發揮作用的時候。結果,在問卷中表現出成長心態的藝術組成員,反而比傾向定型心態的科學組成員更用心琢磨文本。心理學家指,成長心態會「引導人們對新領域有更大興趣,而且預期追求興趣時會遇到挑戰;當挑戰出現時,便能保持更大的興趣。」

由此,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心理學家及研究首席研究員 Paul O’Keefe,在接受 Quartz 訪問時提醒,與人論及興趣和熱情時必須注意:叫人們探尋自己的熱情,好像是熱情已在,只待被發現,也好像熱情會為人做好大部分工作,但這其實是被動的做法。事實是,人不應守株待兔,追求更廣泛的興趣,面對更多挑戰,才是積極的做法。該研究成果將發表在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