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相爭,霍爾木茲海峽何以成關鍵?

A+A-
伊朗總統魯哈尼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杜林普於 Twitter 反作警告。 圖片來源:路透社

伊朗與美國近日再度口頭交鋒,伊朗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杜林普則對此怒氣沖沖,聲言要伊朗承擔嚴重後果。究竟霍爾木茲海峽有何地緣政治價值?為何伊朗能夠再三以此要脅美國?

自從美國在今年 5 月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議,要求伊朗接受 12 項強硬條件後,伊朗經濟已經大受打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更呼籲,各國要在今年 11 月前停止購買伊朗石油,意圖將伊朗逐出國際石油市場。

伊朗作為全球第四大石油儲備國,石油貿易乃其經濟命脈所在,向來被指立場溫和的伊朗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周日威脅,若美國再進行挑釁,軍方便會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以中斷國際石油貿易還擊。「我們向來都保障海峽的安全…… 切勿玩弄獅子的尾巴,你將永遠後悔。」杜林普翌日反應激烈,他在 Twitter 以全大楷發文反警告伊朗:「永遠不要威脅美國,否則就會嘗到歷史上只有少數人承受過的後果。」

全球石油貿易咽喉

霍爾木茲海峽是進出波斯灣的必經之路,素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最狹窄的海面只有 34 公里闊、航道則只得 3 公里闊。兩次波斯灣戰爭期間,美軍亦須取道霍爾木茲海峽登陸伊拉克。

除了軍事價值,全球多個主要產油國如科威特、巴林、伊朗、伊拉克、阿聯酋,都位處波斯灣之內,依賴霍爾木茲海峽出口石油。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數據顯示,2016 年就有多達 1,850 萬桶原油經霍爾木茲海峽出口,佔全球海運石油量的 3 分 1。卡塔爾又是液化天然氣(LNG)的主要出口國,幾乎所有液化天然氣都經霍爾木茲海峽出口。

一旦伊朗軍事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哪怕時間非常短暫,或只是局部封鎖,仍然足以牽一髮動全身,令國際油價暴漲,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動盪。

你可能會懷疑,伊朗是否有足夠軍事實力封鎖海峽,但要切斷只有 3 公里闊的航道,其實不需要大量軍力。在海底設下地雷,出動潛艇、巡邏艇攔截,以及動用便宜的反艦飛彈,已經可以對付普通的商用貨船。

美國海軍軍官 Dennis Blair 與 Kenneth Liberthal 卻質疑,現在大多數油輪已經擁有雙殼保護,有別於 1980 年代,較難被反艦飛彈擊沉。伊朗要攔截所有船隻,在技術上有困難。

不過,即使封鎖海峽技術上可行,伊朗亦會因此經濟受挫,不但得罪其他波斯灣國家,還會有損與中國和印度等友好國家的關係。伊朗如今四面楚歌,絕不可能冒險得失中印兩國。再者,美國及其中東盟友亦會以軍事回應,迅速奪取海峽的控制權。

霍爾木茲海峽的阿曼海岸。

項莊舞劍志在沛公?

回顧歷史,伊朗已經不只一次威脅封鎖海峽,在 1980 至 88 年的兩伊戰爭期間,美國被指背後支援伊拉克的薩達姆(Saddam Hussein)政權對付伊朗,當時伊朗政府高層便多次威脅封鎖海峽。

1983 年,時任伊朗最高領袖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及總統拉夫桑雅尼(Akbar Hashemi Rafsanjani)先後公開威脅採取行動,拉夫桑雅尼其後解畫:「假如海峽封鎖了,我們同樣受傷害,同樣招致損失。因此我們總是強調,只有當我們再無法利用波斯灣,我們才會封閉霍爾木茲海峽…… 令其他國家同樣無法利用波斯灣。」

杜林普宣佈退出伊朗核協議。 圖片來源:路透社

時移世易,現任總統魯哈尼屬於溫和派,之所以再度提出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伊朗裔評論員 Saeid Jafari 分析指出,背後其實是受到伊朗複雜的政治形勢左右。魯哈尼在 2013 年競選時,主張與西方國家修補關係,又以實現伊朗核協議為競選承諾,最終在 2015 年兌現承諾,與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俄羅斯、中國等簽訂協議,為魯哈尼政府的主要民意支持基礎。

不過,杜林普在 5 月宣佈美國退出協議,令協議為伊朗帶來的經濟效益頓失,以致魯哈尼原有的民意基礎不保,加上杜林普再三威脅,推使魯哈尼傾向對美國態度愈加強硬,試圖換取國內的強硬派支持,維持統治合法性。

強硬派對魯哈尼亦不甚客氣,曾經引 1979 年伊朗革命後首任總統巴尼薩德爾(Abolhassan Banisadr)的遭遇,向魯哈尼發出警告。當年巴尼薩德爾被指得罪強硬派,在 1981 年遭彈劾下台,最終流亡海外。

從種種跡象看來,魯哈尼威脅「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其實不是要說給杜林普聽,最重要是迎合伊朗強硬派胃口。縱然在可見的將來,類似威脅應該會不斷上演,不過無論是歷史、經濟以至技術角度考慮,封鎖海峽都是玉石俱焚之舉。

正如伊朗國會的國家安全及外交政策委員會主席 Heshmatollah Falahatpisheh 所言:「總統魯哈尼並非真的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這海域始終由國際法保護,我們必須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