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他從秦國來

A+A-

赫德傳」中提到一本很特別的書。

在經歷 1900 年夏天義和團包圍北京城的大亂之後,赫德寫了一本當時的紀實散文,書名 These from the Land of Sinim: Essays on the Chinese Question,譯作「從秦國來:中國問題散記」。

這本書在當時引起極大爭議,因為義和團屠殺傳教士和教民,暴行令人髮指,震驚西方,這種時候,親歷其害的赫德居然出面為中國人說話,激起英國輿論的劇烈反彈。

但是書名有點蹊蹺,根據聖經的上下文,Sinim 這個地方指的應該是遙遠的東方,而由此推斷為「秦國」。但反對的人認為秦帝國建立於公元前 221 年,距離「以賽亞書」之後約五百年,時間上說不通,Sinim 應該是指埃及南部的阿斯旺,因為古稱 Syene,讀音相近。但是維護「秦國」之說的人則辯稱,這是一卷先知書,既是先知,何足為奇?也不排除他們聽說過諸侯國秦,何況埃及南部對於以色列而言,根本稱不上遙遠。

無論如何,譯作「秦國」即使是誤打誤撞,也十分巧妙,對於身在 19 世紀大清的赫德,用秦國來借代中國,也是再合適不過。

秦國地處西陲,和「山東諸國」隔閡,很少參加諸侯之間的國際聚會,不通「國際社會」的語言,一向遭到文化上的鄙視,但是突然出了一個「發憤雪恥」的秦孝公,加上商鞅,大規模強推嚴刑峻法,用一種不人道的,機械管理的方式去改造國家,效果很成功,國家確實崛起,但是付出了甚麼代價?中國歷史書一般不願多說,當然看到商鞅的下場,覺得他活該的也不在少數。

商鞅殘害了多少秦國人,或許事小,但是在這種恐怖統治裡長大的秦國人,對其他諸侯國的影響則大得多,最終果然以秦國吞併六國告終,用一種新型的,殘暴、嚴苛但非常高效的,極權統治代替了舊有的分散,各自為政,或許很沒有效率的封建國。

北京長城,攝於 1880 年代左右。 圖片來源:@BygoneMedway/twitter

直到今天,歷史學家對於秦國的強大統一,還是以肯定居多,或許是因為他們都想到,中國史上但凡缺乏強權的時候,必然伴隨沒完沒了的戰亂,大國絕不會給小國生存空間,對資源的貪婪渴求和無序的霸佔必然導致最壞的結果,普通人永遠擺脫不了「被驅不異犬與雞」的命運,因此對強權帶來的穩定,產生一種既恐懼又崇拜的心理。

赫德來華雖然不是為了傳教,但是想必對這句經文甚有感觸,畢竟到 1900 年的時候,他已經在中國生活了四十多年,對於聖經裡提到的那個遙遠未知的國家 Sinim,他算是看到了真面目。他反對激化中國人的仇外情緒,否則這個國家出於報復而不顧一切蠻幹,後果不堪設想 —— 不知道他有沒有讀過先秦史,但是當時的評論認為,他為中國的辯護,或許在某程度上,有助於西方打消割佔中國的念頭。

義和團之亂後,中國被西方公認為化外蠻邦 —— 不能肯定完全是義和團的過錯,畢竟先前中國令洋人瞠目結舌的「文化震撼」也不少。赫德的家宅被燒毀,性命差點不保,但他在書中依然極力稱讚中國人:「行為端方,守法、聰明、勤奮,精打細算,甚麼都能學,甚麼都能做,極有禮貌,擁有崇高的道德行為標準,慷慨仁慈,認真工作,知恩圖報,對於任何善意都加倍奉還。」(Chinese are well-behaved, law-abiding, intelligent, economical and industrious…they can learn anything and do anything, they are punctiliously polite, they possess and practice an admirable system of ethics, and they are generous, charitable, and fond of good works…they never forget a favour, they make rich return for any kindness.)

讀過這段,再看今天的中國,赫德到底是從哪一個秦國來?真令人惘然。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