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證明:突然成為天才不是夢

A+A-
劇中的新堂湊為先天性學者症候群人士,8 歲時已能記住所有人體器官;日劇 Good Doctor 劇照。

近期播出的日劇 Good Doctor,講述山崎賢人飾演的新堂湊雖患有自閉症,但同時因「學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而擁有超強記憶力。假如羨慕這種天賦異稟,希望成為其中之一,亦不是沒有可能。專門研究這病症的美國精神科醫生 Darold A. Treffert 教授,在美國雜誌「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撰文指出,即使不是天生患有學者症候群的人士,後天亦有可能突然成為天才。

學者症候群有不同的類別。先天性的學者症候群人士,其非凡才能在兒童早期階級便已開始表現;亦有後天性的學者症候群患者,本來只是一個普通人,但頭部受創後,突然在音樂、藝術或數學範疇獲得驚人能力。但是,自閉症往往伴隨普著先天性患者,後天性患者則因中風或嚴重頭部創傷等事件,可能導致殘疾,成才似乎亦必有所失。不過,教授認為,還有第三種學者症候群人士,他們的能力是「突然(sudden)」而來的。與後天患者不同的是,他們毋須遭受頭部創傷等,便能忽然獲得天才的能力。

教授又提出幾個案例,介紹天才的能力是怎樣突然而來的。

如鋼琴家般演奏

來自以色列的男士 K. A. 身處一座擺有鋼琴的商場裡。此前自己只是依靠硬背,來彈奏一些簡單的流行歌。據他描述,28 歲的他突然感到「這刻來了(just getting it moment)」。他坐在琴前,突然像受過嚴格訓練的鋼琴家一樣演奏。對他來說,原本錯綜複雜的樂章,忽然在彈奏時變得理所當然,身邊的朋友對其表現亦顯得吃驚。「我突然明白,各大調、小調,還有和弦是甚麼回事,手指的位置亦了然於胸。我能馬上辨別且演奏著,我聽過的歌曲中每個音階和聲。」

狂熱地作畫

2016 年 12 月的一個晚上,43 歲的女士 M. F. 在醒來。她形容,醒來的自己突然感到「逼切需要繪畫多個三角形」,很快,這些三角形成為了連串複雜的抽象設計。M. F. 持續作畫至早上,這種狂熱狀態亦持續著了 3 天。然而,M. F. 事前對藝術沒有特別感興趣,或接受過任何相關訓練。3 個月後,她一共已創作了 15 件作品。教授描述,其作品風格讓人聯想起 Frida Kahlo 及畢加索等著名藝術家。現時,身為房地產經紀的 M. F. 仍會每天花上 8 小時創作,其作品揉合了以前從沒注意的曼陀羅風格(Mandalic style)。

獲得「新視野」

S. S. 女士在 40 多歲時,突然感到自己看待這個物理世界的方式有變。常人或許很難理解,但據指,她看著樹木及花朵時,漸漸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看見其顏色、紋理及陰影。是以,她把自己獲得的「新視野」(new vision),以畫作表達。與 M. F. 相同,S. S. 亦未曾受過藝術訓練,但她當時的粉彩畫色彩豐富,構圖充滿神秘主義。自那時起,以「新視野」察看世界,並在紙上重現一切的強烈願望,已成為 S. S. 的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S. S. 指,自己甚至常常沉迷於作畫,當她需要專注在其他事情時,必須把藝術用品放得遠遠,以防自己受到藝術的誘惑。

  • 學者症候群患者 Kim Peek,閱讀能過目不忘、完整背出書本內容,是電影「手足情未了(Rain man)」的主角原型。

對於這些突然成為天才的人,教授歸納出幾項共通點。首先,他們的技能都是突然「覺醒」,而此前對新的能力均無表現出興趣及天賦。同時,新技能帶來頓悟型的知識(epiphany-type knowledge),使得他們掌握,之前從未學習過的數學、音樂或藝術的基本規則。而且,沒有明顯的誘發事件,或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等疾病,使得他們成為天才。但是,獲得新技能,亦伴通常隨著強迫症,使他們對音樂、繪畫或計算有強烈需求。一來這是天才們的動力,但二來,先天及後天學者症候群均有這樣情況。

現時,教授手上有 14 個這樣的案例,共 10 女 4 男,他們的平均發病年齡為 47.2 歲。他引述患有學者症候群的 Daniel Tammet 指出:「才能與殘疾之間的界線,似乎真的薄弱得驚人。可能每個人都隱藏著一些能夠以某種方式被發掘的能力。」 目前,教授亦正研究如何在不造成頭部或中樞神經系統傷害下,啟發人的特殊能力。但在成功之前,既然我們都不是天生的患者,亦萬不能冒生命危險撞傷頭顱。只能期待一下,有日能「忽然天才」,儘管機會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