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鯊魚恐怖片」為何歷久不衰?

A+A-
每逢夏季,全球院線幾乎都有「鯊魚恐怖片」上映,即使只是重複翻抄,仍能難以置信地吸引觀眾入場。

潛伏著各種死亡威脅的海洋,猶如一個人類的永恆母題。從古希臘史詩「奧德賽(Odyssey)」到美國現代文學鼻祖「白鯨記(Moby-Dick)」,受到征服感的驅使,人類跟大自然搏鬥的事跡從未間斷。當然,除了海妖塞壬和白鯨無比敵,要細數海洋死神,還有 Steven Spielberg 執導作品「大白鯊Jaws)」裡凶殘成性的鯊魚。

1975 年「大白鯊」上映以來,經過超過 40 年,鯊魚一直是荷里活驚慄電影中曝光率最高、最受歡迎的邪惡勢力。在陽光海灘和比堅尼女孩的襯托下,從海洋深處蹦出的一張血盆大口,更見戲劇性反差。每逢夏季,全球院線幾乎都有鯊魚恐怖片上映,幾十年來,這惡棍角色的設定都沒太大改變,就是一心一意咬死迎面遇到的生物 —— 人類。

「鯊魚殺人事件」無疑是荷里活最隨手撿拾的恐怖元素,不同規格的鯊魚電影,至今仍持續出產,除了「大白鯊」或「水深火熱Deep Blue Sea)」這些經典作品,更有數之不盡的低成本電影或電視劇,甚至成為長拍長有的系列作品。在 2018 年,要再度欣賞人類與鯊魚搏鬥的戲碼,可謂「禍不單行」,除了男星 Jason Statham 主演的「極悍巨鯊The Meg)」,還有爛片系列「龍捲鯊 6The Last Sharknado: It’s About Time)」同期上映。後者據稱將是同系列最後一部作品,毫無新意,但亦有足夠的捧場客連拍 6 年,證明了鯊魚肆虐人類的情節,即使只是愚蠢地重複翻抄,亦擁有一些帶動觀眾緊張情緒,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專欄記者 Aja Romano 則提醒過度沉迷荷里活電影的觀眾,首先,鯊魚在電影中的形象跟真實情況有很大差距。現實生活中,鯊魚絕不像驚慄片所描述得那麼邪惡和致命、令人束手無策。反過來說,其實人類才是牠們的惡夢。鑑於進食魚翅等需求,每年被人類殺死的鯊魚平均多達 1 億條,亦即人類捕殺鯊魚的速度為每小時 11,000 條,單是這數字就比電影中形相威猛的超級鯊魚還要可怕。

另外,鯊魚雖帶殺傷力,但有尖牙利齒不一定生性殘忍,喜歡咬人殺戮,牠們是一種大部分時間都不帶侵略性的生物。從統計數據來看,人類被雷電劈死或者因為自動販賣機倒塌而被壓死的機會率,其實大過被鯊魚襲擊的致命率。

現實中的鯊魚並不像驚慄片那麼邪惡和致命,人類捕殺鯊魚的速度其實更加驚人。

荷里活電影中的鯊魚根本無處不在。Aja Romano 形容:「如果你認為鯊魚只會出現於大海,那你就錯了。」構成一部鯊魚電影的重要元素,就是牠可以在觀眾從未想像過的地方出現,牠早就不純粹是一種海洋生物,而變成一種會在火山、在沙漠、在超級市場,甚至在天空蹦出來的食人怪物。

電影「極悍巨鯊」宣傳海報。

而在精神層面,鯊魚根本不需要露出血盆大口,光是一個不祥的黑影或移動中的鯊魚鰭,就可以讓觀眾感到不安。同時,如今的災難片亦習慣將鯊魚的致命威脅結合到其他事物之上,從而提升驚慄效果。很少有動物會像鯊魚一樣,在電影中被人類瘋狂改造,出現雙頭鯊魚、三頭鯊魚、惡魔鯊魚、觸鬚鯊魚、幽靈鯊魚,甚至是被納粹控制的飛天殭屍鯊魚。隨意將不同電影元素混合的奇特設定,並非特別大創意,卻為鯊魚創造了更多殺人方法,同時確保荷里活製片人會有無窮無盡的組合,不斷快速拍攝下一部鯊魚恐怖片。

若追尋鯊魚恐怖片的源頭,比 Steven Spielberg 的經典作品「大白鯊」還要遙遠。它有可能是古代傳說和文學作品的延伸,例如「白鯨記」,甚至是「聖經」故事中的先知約拿和大魚。這些作品的共通點,都是透過戰勝海洋巨獸的威脅,滿足人類面對大自然和未知世界的征服感。巨大的怪物為人們提供一個超越恐懼的機會,讓他們得以成為英雄。這是一個非常直接的故事母題,至今仍然充滿魅力。

隨著人類對海洋的探索和理解漸多,如今不少海洋生物再難作為人強大的對手。以鯨魚為例,它的體型愈大,似乎就愈顯得和平及沒有殺傷力。相比之下,即使在現實生活中,鯊魚幾乎不會對人類進行侵略行為,但確實有能力將一個人咬開兩截。擁有鋒利牙齒的鯊魚,是最易讓人望而生畏的敵對想像。最初的鯊魚恐怖片便因此而來,牠們就像一心報復人類對海洋及大自然物種的長期暴虐,無聲無色潛到喧嘩的海灘,進行大肆破壞。

在這個時代,見慣見熟的鯊魚恐怖片仍然大受歡迎,證明了鯊魚仍是一股完美而可怕的原始力量,代表著一觸即發,永遠存在的死亡威脅。它將人類渴望征服大自然的慾望,以及與對海洋奧秘的恐懼和迷戀,結合成一個扭曲的驚險旅程,簡單得來,其實表達了人類的複雜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