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rnest @ Live Norish
自 2010 年起舉辦至今,斯德哥爾摩街頭音樂節(Stockholm Street Festival)已經踏入第 8 個年頭。這項一年一度舉辦的盛事每年吸引超過 10 萬人次到訪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參與。今年街頭音樂節的 Busker 除了有瑞典馬戲團學校學生、街舞青年、古典音樂演奏樂團、舞台劇演員、流行歌手外,主辦單位更特別邀請來自紐西蘭和阿根廷的 Busker 參與演出,而且今年更把舞台擴展到鄰國丹麥,令更多人可以享受音樂。
可能不少港人依然對 Busking 感到陌生,香港較出名的 Busker 有被人稱為「天籟之音」的 Judas。其中一段她的演出影片在 YouTube 網上點擊率近 60 萬。身為全職 Busker 的 Judas,其歌聲比不少出道歌手更扣人心弦,藝人杜汶澤在聽過她的歌聲也說自己的耳朵好像戀愛了。
北歐眾多 Busker 參與的瑞典街頭音樂節源於 2010 年。當年,瑞典警方因一名街頭表演在斯德哥爾摩街頭無牌表演而成功對他作出檢控,引起瑞典民眾一片譁然,認為市民的公共空間被侵佔,繼而表達自由受到侵犯。原打算舉辦遊行示威抗議的街頭表演者組織卻一反傳統,認為與其用示威吶喊等方式去訴諸不滿,倒不如讓街頭表演遍地開花,以贏得民眾的歡呼,讓監管部門及瑞典政客正視公共空間使用管理的問題,結果成就了第一屆斯德哥爾摩街頭音樂節。街頭表演由市中心 T-Centralen 一邊伸延到國皇花園 Kungsträdgården,另一邊遠至文青產地 Drottninggatan,一眾「街青」Busker 以歌聲贏得全國民心。活動成功之處在於以創新手段給普羅大眾以至反對團體和警察體驗 Busking,正面得來更彰顯身位斯德哥爾摩人的一種文化認同感,建立一套文化素養(Cultural Literacy),求同存異,兼容並蓄。
回到香港,以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為口號的香港政府卻窮得只剩下錢和的永遠未起好的西九。Busking 表演場地缺乏,再加上旺角大媽的行乞行為、旺角區議會封街禁演,香港 Busking 發展一再被打壓。曾經,香港的音樂文化風靡全亞洲;在 K-pop 興起之前,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也有一段光輝歲月,軟實力吸引著全亞洲以至全球華人的目光。現時卻因政府規管不足,連街頭表演 Busking 都無處容身,叫本土文化創意何以傳承?
香港有一支由明愛、青協等機構支持的社創團隊 The Other Busker 替街頭 Busker 建立舞台。他們透過網站分享 Busker 的表演時間及場地,讓更多人知道 Busker 的音樂,同時提供可以表演的公共空間,讓 Busker 憑歌聲去唱出我們香港這個城市的獨特文化。有興趣 Busking 的朋友不妨 follow 這個社創項目:
www.instagram.com/the.other.busker。
作者簡介
安尼斯,喜歡冒充 ABC,深信香港以外有一個更大的世界。大學畢業後,在烏克蘭打過工,住過北歐瑞典,在越南創過業,在香港建立一家小小的社企,用 IT 幫 SEN 學生學得更開心,從文字慢慢地發現自己思想價值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