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 年,日本內閣府發表的自殺對策書指出,在 1972 年至 2013 年期間,18 歲以下的輕生者人數,以 9 月 1 日的前後數天最多,表示「長假結束前後,容易產生巨大壓力及精神動搖」。本月中,自殺總合對策推進中心的調查則發現,過去 10 年學童自殺高峰期提前至 8 月下旬。一些有心人主動伸出援手,希望讓憂慮開學的孩子明白,沒甚麼比生命重要,包括上學。
小幡和輝因在班上格格不入,加上被同學欺凌,由小學二年級到初中畢業,幾乎都沒上學,後以遙距方式修讀高中,並於三年級創業。他認為是不登校(意指長期缺課)救了自己,讓他認識到同病相憐的朋友,所以當看到開學日自殺率高的報道,決心做些事情。「很多輕生的孩子,可能是在家裡和學校都找不到歸屬感。我想讓他們得到,像是避難所或遁入寺(古時日本收留有意離婚婦女的地方)這樣的棲息處。」
他在 Twitter 發起「#不登校並非不幸」的活動,獲得多個團體響應,於 8 月 19 日在全國近百個地方,同時開辦交流會,呼籲「若在學校痛苦得想死,不上學也是可以」。當天約有 1,500 人參加,包括想過在開學日跳樓自殺的愛佳(アイカ,音譯)。「我想著『不上學不行』,把自己逼得太緊。打開家門那刻,想到『就這樣死了便不用上學』。」她改於補習班學習及轉校,才明白到「學校不是『絕對』,身處的環境也不是全部」。小幡亦向參加者表示:「『不登校』並非輕鬆的路,但它擴闊了可能性。」
金澤市志願組織「大家的家庭教師」,專為不登校學童提供功課指導。負責人工藤拓哉曾以家教身份,經歷不登校孩子輕生的事。他強調:「若短視的想『不快點重新上學不行』,往往就會心急。重要的是讓孩子能在 5 年、10 年後精神奕奕地生活。」上月中起,他在 JR 金澤站附近開設「大家的歸宿」的自由空間,以兩小時 300 日元的收費,為不登校的孩子,提供多個獨立座位、中小學生的報紙及平板電腦。

工藤解釋:「當想到孩子不想上學,卻沒有別的地方可去,便有了這個念頭。他們在這裡,找到跟自己同樣不適應學校生活的孩子,自覺『不是自己才這樣抗拒』便能安心。」他又指出,臨近暑假結束,不少孩子感到壓力,遂安排在下週一至 9 月 6 日期間,免費開放。「我希望讓那些在新學期『不想上學』的孩子知道,他們有其他的歸宿。」
70 歲的喜成清重是「非牟利組織牽絆 network 北陸」的代表理事,他在金澤市經營兒童食堂之外,約從 1 年前起開設「支援熱線」,每週四深夜於辦公室接聽求助來電。雖然坊間不乏同類的諮詢服務,但他認為:「有些只在日間接聽,煩惱的人,深宵才最痛苦。」他又笑說:「知名的熱線很難打通,我這兒很冷門,你一打就會接聽。」
無論甚麼內容,抱怨、訴苦甚至發洩也好,喜成都堅持要「仔細聆聽對方的話」,貫徹於接受和聆聽的角色。他解釋:「我又不是那種可以給人建議的偉大人物。」由於不少學童像愛佳那樣,為學校生活而苦,卻無法向師長朋友說明感受,只能悶在心裡苦惱。喜成向這些開不了口的孩子呼籲:「若是討厭,掛線也可以。不說出名字也沒關係。就隨意打電話來吧。我在等著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