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水位上升可威脅互聯網穩定?

A+A-
2016 年越南胡志明市水浸,部分成因歸咎於全球水位上升。

全球網絡公司近年推出各種雲端服務,難免令大家有錯誤印象,以為互聯網是天上交織而成。實際上互聯網都建基海底和陸上,包括連繫全球六大洲的海底光纖電纜、入屋光纖等,系統多年來運作暢順,但有美國科學家研究,全球暖化引發的水位上升,正為互聯網基建帶來前所未有的威脅。

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可持續發展與全球環境中心總監 Carol Barford 撰文解釋,以美國為例,現行使用的大部分互聯網基建,主要建於 1990 和 2000 年代,以服務沿海主要聚落為先。網絡公司隨後沿著公路和鐵路挖地,鋪設電纜連接其他城市,大部分地底電纜都是沿海岸而建。

Carol Barford 正與電腦科學家 Paul Barford 和 Ram Durairajan 合作,利用最新繪製的全球互聯網基建地圖,比對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管理局(NOAA)的水位上升預測,推斷有哪些互聯網基建岌岌可危,威脅全球互聯網穩定。

全球海底光纖電纜分佈與登陸位置。 圖片來源:Submarine Cable Map

海底與地底電纜防水能力有別

首先必須理解海底與地底電纜設計分別:海底光纖電纜有堅固鋼製外殼、橡膠層等多重保護,能夠抵禦水壓和海水浸蝕;但地底電纜卻缺乏防水考慮,外殼以塑膠為主,假如遇上水浸、經歷冷凍和解凍過程,地底電纜很容易受損甚至斷裂,光纖訊號會因此中斷。

根據 NOAA 推斷,假如全球人口及經濟活動觸發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升勢持續,預料到 2030 年,全球水位將會上升 1 呎,到 2100 年更會上升 5 呎。最新的 NOAA 報告,甚至就格陵蘭和南極冰川急速融化,推斷更「極端」的水位上升速度。

工程船鋪設海底光纖電纜的情形。

研究針對美國情況預測,2030 年的水位上升幅度,足以浸泡美國 4,067 哩地底電纜,淹浸數十座海底電纜登陸站、1,101 座數據中心及網絡連接點(Points of Presence,PoP)。到 2100 年破壞更嚴重,在部分大都會區域,將有 5 分 1 至 4 分 1 當地互聯網連接、即近 3 分 1 城際電纜被浸。

研究預料,紐約市和新澤西州災情最嚴重,部分是由於兩地有太多海底電纜登陸點和數據中心,又有大量城市及長途電纜。再者,美國中大西洋州海岸正以每 10 年 1 呎的速度下沉,而鄰近格陵蘭冰蓋,亦影響當地水位。

當然,互聯網公司不會坐以待斃,任由地底電纜被浸泡,他們很可能預早防災,揀選較高地段重鋪電纜,減少被海水浸泡的可能性,但可能間接導致互聯網服務加價。即使沒有重鋪電纜和搬遷設備,數據還是可循其他迂迴的路徑傳輸,即使一封簡單的電郵,亦可以拆件沿多條路徑傳送至收件者的設備,但其數據傳輸速度和表現肯定較差。

在可見的將來,全球各地沿海城市的互聯網基建,亦將要應付水位上升的挑戰。無論是搬遷基建,還是加強防災措施,大家都可能要為享用互聯網服務付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