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立:瘟疫危機 —— 贏就一齊贏,輸就一齊輸?咁講通常都一齊輸

A+A-
「瘟疫危機」這遊戲有香港等亞洲城市。

最近有新聞說,因為中美貿易戰,美國向中國要求提供 H7N9 病毒樣本時,中國一直沒有理會。聽到這樣的消息,你會有甚麼反應?我認為,最有可能的反應,就是想玩桌遊,例如「瘟疫危機(Pandemic)」應節。

不過「瘟疫危機」是我最討厭的那類型遊戲,不是因為它做得有甚麼不好,基本上它還是個名作。我討厭玩這個遊戲的原因,是因為它是個合作遊戲。甚麼叫作合作遊戲?那就是說不是玩者之間互相競技,不是在玩家中勝出,而是大家一起解決一個問題,成功的話所有人都是贏家。

在這遊戲中,和平常一樣,突然爆出了傳染病(SARS?H7N9?),那些傳染病每回合會根據事件牌在全球不斷的擴散。而玩者們就是扮演國際團隊,例如科學家、防役專員之類,去合力阻止病毒將地球從人類的魔掌解放的陰謀。

玩者各自就在全世界去旅遊,搭車又搭船的跑來跑去,然後在世界各大城市奔波,阻止傳染病擴散,駐留當地研究疫苗,務求最終撲滅病毒。另外不用找圖看了,我直接告訴你這遊戲的城市有香港和台北。

有玩家自行製作放大版「瘟疫危機」,並打扮成「防役專員」。

每個玩者都有一些不能公開的資訊,就是手牌,手牌就像獨立一樣,可以談論但互相不能公開。大家自然要根據手牌,各自做事互相配合、交換資訊等,才能夠有效的阻止疫情,各自為政的話自然疫病就會擴散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你可以看到這個遊戲怎樣合作,主要的敵人不是其他玩者,是時間。

合作遊戲!相信會有人聽到合作拯救世界的遊戲,就可能會想像一副促進感情、樂也融融的情景吧?特別是桌遊原本就是一種互相攻擊陷害為樂的玩意,常常玩到拍枱傷感情,對合作遊戲有幻想,也是很合理的事。

不過你玩過就會發覺,合作型的遊戲比起競爭型的遊戲,更容易出事。

不分你我上下,看似平等。實際上,所謂贏就一齊贏,就是沒有任何機制,去客觀量度誰貢獻比較多,誰貢獻比較少,結果大家都會覺得自己貢獻足夠甚至貢獻最大。而覺得別人是負累自己,輸就一齊輸,但是一齊輸完之後一定會找戰犯,我這麼英明神武做的事都正確,不是有條仆街在累事又怎會輸?而戰犯自然就是「豬隊友」,也就是其他人,大聲要求佢地為搞散個運動道歉。

這遊戲大家要處理的是一個公共問題,偏偏愈是「公共」、「無償」的事情,參與的人就愈頑固,愈自我中心,因為一個人一旦不是為了私利做事,反而就容易自以為是救世主,而需要別人幫忙時,就會覺得別人幫自己是老奉的。反而更容易責怪不聽自己命令和計劃的人,覺得我為大家做事這麼偉大,你竟然不幫我,你一定會有問題。

而更要命的是,在競爭遊戲中,一個人玩得好不好可以用勝負去定案。但輸就一齊輸的遊戲裡,誰玩得好、玩得不好卻很主觀,任人亂作理由抱怨,一團含糊是非不清。最終很容易變成了由人際關係決定誰是誰非,因為沒有客觀標準可用。

好吧,所以我不喜歡玩合作遊戲,不過我卻很同意合作遊戲有效反映了,合作這種行為其實比起競爭是更困難的。結果玩這遊戲不一定會令人變得更好合作,反而令人變得更懂得怎樣在合作中,把失敗的責任推給別人。

贏就一齊贏,輸就一齊輸,聽起來很漂亮,但這句話其實是說給一早就團結了和互相認同的人聽的。如果各方都沒把對方當成同伴,明顯分為不同圈子,還說這種話企圖去團結人,這就完全是搞錯了甚麼。

有時,愈是合作,才愈能見識到人的醜惡面。

以上圖片取自 boardgamegeek.com。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鄭立,Cheng Lap,香港人。從不被寄望的職校生到取得香港中文大學比較史學碩士,曾任教職,後轉行創辦公司並開發電腦遊戲「民國無雙」。長於議題思辨、邏輯推演,評析經濟與政治局勢。現於香港「明報」,台灣 udn 「鳴人堂」專欄,以及 PTT 論壇發表文章。著有「有沒有 XXX 的八卦」及「希特拉救港攻略」。Facebook Page:Cheng Lap。

https://www.facebook.com/leglory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