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oria Chung:飯盒與家教

A+A-

颱風那兩天,教育局宣佈停課,為免浪費學校的午餐飯後,飯商決定將那 8 萬個飯盒派出去,有吃過的人說:「乜原來依家啲學生返學啲嘢咁難食。」然後就看到見健吾,在不同的平台寫到各方網友傳給他的說話,才知道,現在的飯盒真是如此慘烈:

「豬扒係兩塊正方型白色紙皮咁樣,面頭鋪咗一 pat 杰汁,啲蔬菜好似粒骰咁切到一粒粒,你就咁睇係唔會知係咩,就算我問啲細路都唔會知係咩,因為完全冇味,意粉就硬到一嚿。」

「童年陰影就係打開個藍色膠飯箱,幾十盒地獄飯加膠嗰陣熱味湧出嚟…… 而飯係臭嘅,菜都係酸嘅。」

「我而家真係唔鍾意食菜,只不過係,我由細到大,食嘅菜,都係又苦又臭嘅。直至我去到日本之後,我先知原來菜係咁嘅味嘅。」

真是看到人眼濕濕丶心噏噏,那些家長、老師,究竟有沒有正視這個問題?他們自己又可不可以天天吃這種食物?我們的社會又有沒有行動去改善一代人的食物教育?吃有多重要,如何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我非常之幸運,小學出生於還是上下午班的年代,不用被迫留在學校吃午飯;中學時代也沒有硬性規定要在學校食飯,一上中一,便和同學仔四周圍去吃 $20 的學生午餐。不過很快我就心知不妙,那簡直是我人生第一次知道,原來外面的食物這麼難吃,原來有人天天都吃這種橙色醬汁的豬扒飯,所以寧願來回走 40 分鐘,也要回家吃飯,那怕只是坐下吃 10 分鐘,起碼是人吃的吧。

我大部分的學生時代,爸爸都在海外工作,只有媽媽帶著我們三個。媽媽是家庭主婦,但是她很勤快,我們大概上了小學,她就不停兼職,在診所當清潔,在餐廳當侍應,早上晚上,兼職替補,還有時間替我們煮三餐,她從來不覺得麻煩。早上煮肉片菜米粉,午餐也是簡單的菜和魚,她的格言是:「嘿,出得去食嚟都煮咗囉。」就算不能在家煮午餐,她也不厭其煩煮定一些可以放的餸菜,讓我回家煮熱來吃。阿媽那種不厭其煩,無論如何,也不讓孩子在外頭吃煎釀三寶腸仔魚蛋的態度,教曉了我,人,不需要吃得很矜貴,就算是肉片青菜米粉,只要是自己煮的,乾淨的食物就好了。

那時候生活艱難,但是阿媽總是有辦法,保護孩子的胃口,但是現在呢?看少一集「延禧攻略」,不就能夠為子女準備飯盒嗎?

我知道這樣說很不公平,因為我也沒有做過人阿媽,但是從媽媽的身上,我學懂了為了小朋友,家長是不能夠懶惰的。早上只要「犧牲」半個小時,小朋友便能夠吃一條乾淨的、沒有變酸的菜,廣東人喜歡熱食,餸菜煮好放在保溫壺,中午可能不太好吃,但是可不可以有一些巧思,比如吃炆燉的菜式,配搭沙律,或者帶飯糰,或是把麵條和餸菜放在盒內,中午才請老師加熱水和調味醬,變成一個營養豐富的「即食麵」,那樣行嗎?

為甚麼不提早為孩子準備飯盒呢?有些網友說:「我廢事整慣佢下下要揀嘢食,縱慣晒,揀飲擇食。」「你整慣個女唔捱得,非洲啲小朋友冇得食添啊!」

香港家長邏輯思維認真是非常錯(為了掩飾自己的懶惰和藉口吧),小朋友當然要揀飲擇食,而且要擇善固執,一定要教他們見到劣食就不要吃,自己也不要製造劣食,那樣就不會浪費食物了;要教導他們認識食物的來源、食材的面貌、一道菜如何烹調出來,只要有認識、思考,我們的下一代就不會天天掛住去東京喪食、或者見到任食三文魚五個字,就不會發瘋。

軍訓式的、監獄式的教導方法,並不能夠製造出有思考的下一代,迫他們逆來順受,亦是極度愚蠢而且沒有自信的家長管理方式。

記得幾年前,出差到瑞典,旅遊局安排的其中一個環節,使到學校參觀小學生的午餐,嘩,我最喜歡這種行程了,完全可以窺探一個國家對於教育、文化和美食的遠景,那時候寫道:

位處斯德哥爾摩南島 Södermalm 的 Katarina Södra 小學,驟眼看來,與一般裝修十足 Ikea 示範單位的瑞典學校沒兩樣,但一到中午,金髮藍眼的北歐小孩跑到飯堂來,井然有序地排隊,期待的眼神裡,看到的只有蔬菜。

我們一行三十人,包括歐洲的資深飲食記者,看過他們的食物,也就傻眼了,六款不同的沙律、熱騰騰的泰式綠咖哩、甜椒蔬菜蛋餅,飯堂自製的 Hummus 鷹嘴豆醬配新鮮蘿蔔、黑麥麵包,連牛油也是自己打起的 Whipped butter!

「北歐小孩真的幸福,福利好,連學校午餐也如此優質。」我想。

我們問大廚 Carola Magnusson,你是如何做到的?

「只要拒絕用包裝的蔬菜和精製食品,就像我小時候婆婆為我煮菜一樣,用『真食物』就可以了。是的,要刨薯仔切菜,時間多花了,卻是值得,我不想我們下一代,只懂得吃魚手指和漢堡包,別看他們只得六歲,他們也是食客,飯堂也是真正的餐廳,不是小朋友就代表可以吃垃圾,他們吃甚麼,我們將來就吃甚麼。」

在場的記者對這位大廚都很好奇,「可否告訴我你的背景?你有沒有得過甚麼獎?是否全部菜都是有機的?」活像山東大媽的她謙稱英文不是太好,「我管理兩間餐廳,5 間學校,得過 21 個獎,出了幾本書」。在場的記者驚訝她的成就,「可是最以我為榮的是以每位學生 10 元克朗烹調每日午餐 」。

10 元克朗相當於港幣 11 元,在瑞典只可在 7-11 買到一條蕉!

政府對於實行綠色飲食的學校沒有額外資助,像香港直資學校般的 Katarina Södra,只能利用有限的資源,左度右度,在花園種菜,直接找奶農入貨,減少廚餘,才可以同樣的價錢,為學生提供更健康的午餐。

北歐福利實在沒有你們想得出色,但只要當地人自覺,也能成就一些事情,「現在孩子最想吃椰菜花和湯,他們暗暗地告訴我,覺得學校有大餐廳的 Whipped butter 好威,令他們懂得分辨 Margarine 和真牛油。 」

誰說小朋友最喜歡炸薯波?從來都是貪快嫌煩的大人。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Gloria Chung(鍾詠嫻),飲食及旅遊記者、博客、食物造型師,對世界飲食文化充滿好奇,深信吃不止是兩秒的口腹之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