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仇請先想一想

A+A-
「延禧攻略」主角魏瓔珞餵毒藥最終賜死奸角爾晴;圖為劇照。

內地劇「延禧攻略」以宮鬥復仇為主線,先是魏瓔珞為找尋姐姐死亡的真相,入紫禁城為宮女,發現與王爺有關,一步步走上復仇道路,面對宮中不同形式的陷害,也能順利令對方付出代價,大快觀眾的心。

現實中,報仇雖可洩心頭之恨,想法卻不健康。當然,常人都知道「放手」可能是更好的做法,但報復讓對方加倍奉還,令人更覺舒暢。作家兼編輯 Caroline Cox 最近就在「紐約時報」撰文,探討關於復仇的兩難與出路。

復仇心態的來源

Cox 指,因他人行為感到受傷或生氣時,最想的也許就是要對方得到報應。這些負面情緒有時會隨時間消失,有些卻會成為情緒上的有害毒物。根據阿拉巴馬大學伯明翰分校(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健康行為教授 Robin Gaines Lanzi 博士的說法,這一切源於本性,人類是自我保護的動物 —— 特別當我們感到受威脅時。

Gaines Lanzi 指出:「如果我們所在意的,無論是孩子、另一半或親人、工作,以至熱衷的事物受到任何方式的傷害或威脅,都會本能地想對此做些事。」她指出當我們受委屈時,冒出報復的念頭,確是一種原始本能。

著有 Mean Mothers: Overcoming the Legacy of Hurt 的科學作家 Peg Streep 說:「在小說和電影中,報復被視為一雪前恥的時刻,令被傷害的人取得最後勝利。」她這樣分析:「復仇對劇本很有效,因這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特別是在一個並不總是公平的世界之中。」但事實是,報仇往往不僅短暫,而且能令問題變得更難解決。Streep 指:「報仇令你專注於受過的苛待,不讓你向前邁步,重新主導自己的生活。」

毒型情緒

比起沉迷思考如何報復,更正確的做法是了解這種有毒情緒如何構成,又應該如何處理。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精神病學專業服務臨床主任 Erin Engle 博士說:「情緒本身不一定是壞或有毒,問題是如何應對。這就是人們需要接受治療的原因,特別是憤怒這回事,問題本質不在於憤怒,而是在於表達憤怒會導致的負面後果。」

雖然憤怒及復仇傾向是可理解的,但這在大部分時間不會為我們帶來好處,更可能令事情變糟。猶他州立大學商學院(Utah State University Jon M. Huntsman School of Business)副教授 Merideth Thompson 博士指,這種追求「平等」的動力將人拴在過去,並遮蔽了出現正面結果的可能性。

Thompson 曾參與研究,調查工作場合中謙卑或誠實的特徵,與公開或秘密報仇之間的關係。他認為如果不是將努力、時間及注意力集中在有毒的關係中,而是著眼於未來,報仇這種心態可能有其功用,像是專注東山再起,或追求下次得勝等。

最佳的復仇

法證心理學家 Tiffany Towers 曾為有慣性累犯問題的假釋者服務,她說:「一個人因另一個人、團體或體制而感到委屈、受背叛及受傷,可能會頓時失去個人權力感,這能令人非常不安。」她說,一個人可能會因此發展出狹隘的隧道視野,開始相信只有透過報復,才能奪回主導權,但事實上,主導權其實在於放手。

Towers 說:「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讓自己在情感、身心上變得更健康,你不僅會感覺更好,而且能更優雅及有智慧地應付未來困難。」17 世紀的英國詩人 George Herbert 就曾這樣說:「活得好,就是最好的報復(Living well is the best rev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