噁心美食博物館:一場視覺、嗅覺與味覺的地獄宴

A+A-
「噁心美食博物館」向大眾展示世界上最多人覺得噁心的 80 種奇特食物。此為四川地道美食辣兔頭。 圖片來源:Disgusting Food Museum

天下間讓人嗤之以鼻的食物,標列不盡。常見的臭豆腐、榴槤和納豆,口感濃烈,不是人人吃得消。要數冷門一點的,還有魚罐頭中的「極品」瑞典鹽醃鯡魚(Surstömming)、四川名物辣兔頭、冰島特產發酵鯊魚肉(Hákarl)、墨西哥牛肚(Menudo)、烤天竺鼠(Cuy)、馬奶酒(Kumis),也少不了俗稱「牛鞭」的公牛陰莖,還有透過酪蠅幼蟲製成的活蛆芝士(Casu marzu)。它們不是發酵腐爛,形骸恐怖,就是臭名昭著,讓人聞風而逃。以上,都將會如同藝術品般,在「噁心美食博物館(Disgusting Food Museum)」一一展出。

最令人噁心的,是果實和內臟的腐爛惡臭,還是原隻烤炸的動物或昆蟲?策展人 Samuel West 因去年「失敗創意博物館(Museum of Failure)」而聲名大噪,今年再動歪腦筋,炮製一場視覺、嗅覺與味覺的地獄。被英國「獨立報」形容為「世界上第一個,也可能是最後一個」的重口味聖殿「噁心美食博物館」,將於 10 月 31 日在瑞典第三大城市 Malmö 展開為期 3 個月的另類美食博覽,向大眾展示世界上最多人覺得噁心的 80 種奇特食物。

當然,如果完全無人喜歡,這些食物早已不存在於世上。像熱帶果王榴槤,由於太過刺鼻,在新加坡甚至是不准帶上公共交通的違禁品,但世上不乏喜歡榴槤的人,他們總是吃相歡愉,鯨吞大嚼。同樣地,有人覺得「牛鞭」和「老鼠酒」噁心得難以下嚥,卻有人視為天然補品。鹽醃鯡魚奇臭無比,偏偏又是饕客至愛。

厭者退避三舍,愛者從不釋手,被「噁心美食博物館」選中的不尋常美食,正是一張來自世界各地最具分裂性的菜單。

有人覺得「牛鞭」噁心,卻有人視為天然補品。 厭者退避三舍,愛者從不釋手。 圖片來源:Disgusting Food Museum

報道,作風奇特的 Samuel West 於 21 歲移居瑞典,已在該國生活 20 年,並且是一位心理學博士。因為研究發明家在創新和失敗風險之間的掙扎,Samuel West 彙集了從喬布斯到杜林普,世界各地的失敗產品,設立「失敗創意博物館」。由於取得了空前成功,同系展覽已移師到多倫多和洛杉磯,並籌備在上海開館。

如今 Samuel West 憑著另類美食展覽,再次吸引到傳媒目光。他解釋指:「最主要是它既有趣、特別,而且有互動性。在展覽中,你可以嚐到、聞到,甚至摸到這些食物。」

「噁心美食博物館」並非以歧視目光嘲笑和貶低某些國家的特色食物,以至當地的傳統飲食習慣。其官方網頁寫道:「源自異國文化的奇特食物一直讓我們著迷,雖然文化差異經常將我們分開並劃下邊界,但食物也可以將我們聯繫起來。」

圖片來源:DisgustingFoodMuseum/Facebook

「噁心美食博物館」的最終目的,不只是展示噁心美食,而是期望能消弭人們的「噁心感」。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天生便擁有「噁心感」作為防護功能的一種,以便避開可能會導致疾病或不安全的食物,而「噁心感」同時是人類的基本情感之一。「人類擁有共通情緒,但對那些我們覺得噁心的食物來說,並非真的如此,有些人覺得美味的東西,可能會讓另一個人反胃。」

為此而設的「噁心美食博物館」,正要挑戰人們對既定觀念中何謂「不可食用」(notorious foods)的想法。Samuel West 受訪時表示,這次展覽雖以惡趣味掛帥,但意念上比起「失敗創意博物館」更為貼身、具有互動性和持續發展的意義:「當我們想尋求一種更環保的方式去獲得蛋白質,譬如吃昆蟲,我們首先就要擺脫自身對某些食物的『噁心感』。」

儘管「噁心感」來自人類的本能反應,但將「噁心感」消弭的同時,則意味著人類朝未來再進一步,從文化到飲食習慣,都能接納更多環保食物。早前一項研究同樣提出挑戰性的建議,若以昆蟲完全取代傳統的動物肉類,用作糧食生產的土地面積便能減少 3 分之 1,並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且,昆蟲本身含有豐富蛋白質和天然礦物質,整體消化率亦遠遠高於動物肉類,計及成本效益,昆蟲能為人類提供更多營養價值,一口氣解決眾多未來社會問題。

當然,目前最大問題是人類願不願意放下鼻子,蒙著眼睛吃蟲當正餐。「噁心美食博物館」可能是劃時代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