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釀」的葡萄酒,還算是酒嗎?

A+A-
圖片來源:Endless West 官方網頁

經過早年電影洗腦,即使不是紅酒迷,亦知道 82 年 Lafite 乃極品紅酒。釀酒講究年份氣候,經典年份一過,就無法再複製。三藩市的初創企業 Endless West,正以科學角度,從分子入手「釀製」美酒。不過,以相宜價錢出售美酒,雖是愛酒人士的福音,卻會衝擊傳統酒業。

現年 26 歲的 Mardonn Chua,曾在 2015 年參加三藩市內的酒廠一日遊。旅程最後,蒙特雷納酒莊(Chateau Montelena)櫃內的一支 1973 Chardonnay 深深吸引著 Chua。這支美國白酒,竟在 1976 年的巴黎評審勝出,擊敗其他法國白酒。Chua 回憶道:「它魔幻般的吸引力幾乎把我迷住。」翻查紀錄,1973 Chardonnay 的最後拍賣價,高達 1.1 萬美元(約 8.9 萬港元)。

Chua 雖因未能品嚐極品而失落,但身為生物技術工程師的他同時思考:撇去它的傳奇故事及市場因素,純粹以科學角度「品酒」,自己很大機會可以分解出葡萄酒的所有成分,並由此重塑一支酒。與所有東西無異,葡萄酒都是由分子組成。故 Chua 相信,只要各分子比例正確,便能合成一支無論聞或品嚐起來,皆與 1973 Chardonnay 無異的「葡萄酒」,差異只在未經葡萄種植,一切在實驗室裡展開。

若以分子角度理解葡萄酒,Chua 表示酒裡所有化合物,均能在不同的便宜物質提取,例如葡萄酒發酵時可能產生的肉桂酸乙酯(Ethyl cinnamate),在決明屬植物的樹皮製成的精油中亦能提煉。研究初期,Chua 與拍檔 Alec Lee 嘗試以各種化合物與酒精及水混合,但早期的嘗試並未成功,除未能確定傳統葡萄栽培(Viticulture)的分子比例外,對應否添加某些化學物,亦常判斷錯誤。

直至曾主修科學,其後退學成為侍酒師的 Josh Decolongon 加入團隊,合成葡萄酒技術迅速提升。2016 年,他們從風險投資公司取得 270 萬美元種子融資,並宣佈以 1992 Dom Pérignon 香檳為靈感,推出 200 支售價僅 50 美元(約 390 港元)的「香檳」。但其後,DomPérignon 的母公司與他們聯絡,反對三人的模仿行為。最終,該香檳未有推出市面。

圖片來源:路透社

Lee 及團隊經此事後反思,認為:「從市場角度來看,我們的不應該複製別人的東西。人們往往將葡萄酒和威士忌視為一種藝術,故對購買假貨的興趣相對低。」他們決定,在確定基礎成分下,按照自己意願,製作出擁有無限可能的葡萄酒。

不過現時 Endless West 已停止生產葡萄酒,轉而製作烈酒威士忌(Spirit Whiskey)。因為威士忌比葡萄酒更容易確定每種成分混合在一起時產生的化學反應,其風味更易控制。加上酒精和煙草稅和貿易局(TTB)制定的聯邦法規訂明,葡萄酒須由葡萄、水果或經批准的農產品製成,實驗室的「葡萄酒」明顯不能稱為葡萄酒。為滿足 TTB 對威士忌的要求,他們第一款產品 Glyph,當中亦有 5% 是蒸餾威士忌,其餘則是從植物及酵母中提取所需分子混合而成。

但他們的做法並非人人認同,部分反對者想當然來自傳統酒業。紐約酒廠 Kings County Distillery 的創辦人之一兼首席釀酒師 Colin Spoelman 認為:「他們只是在乙醇 —— 人們稱為伏特加的東西上,添加調味劑。」雖然覺得這個想法很有趣,但他更相信,人們乃出於社交因素而購買傳統威士忌,多於味道的關係。換言之,享用威士忌是態度高於味道。

但支持 Endless West 的創業投資公司 SOSV,其生物技術品牌 IndieBio 創始人 Arvind Gupta 則表示,Chua 等人的業務大有可為:「它的潛力像 Uber 一樣,能重塑行業面貌。我認為他們是第一家足以狠狠衝擊酒業的公司,假如可以生產堪與貴價產品相比的優質飲料,但並不昂貴,那麼傳統產業有何可為?最終生產商將不得不革新,並以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優質產品。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