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當文翠珊接過相位時,這位在公投之前支持留歐的新首相宣佈,「退歐即是退歐」(Brexit means Brexit)。兩年來,英國政府領導人和議員以及各界民眾不知費了多少唇舌,討論退歐議題;電視台、電台和各式各樣的研討會有多少人為此噴了口水。英國和歐盟官員在倫敦和布魯塞爾之間不知穿梭來回了多少次,討價還價。結果是,愈來愈多的英國人不明白退歐是怎麼一回事:軟退歐?硬退歐?推遲退歐?二次公投決定退歐?以加拿大模式退歐?採取挪威模式?何謂加拿大模式?何謂挪威模式?各方同意不要重設南北愛爾蘭邊界,然而,如何處理英國退歐之後唯一的陸地邊界?還有要不要單一貿易區?要不要關稅聯盟?簡直是,愈談判,問題愈多,問題愈難解決,多數民眾愈來愈糊塗。
英歐之間原定在 10 月中旬的高峰會上達成協議,然後開始進一步的談判。要知道,目前的談判,只是英國與歐盟對退歐問題要達成的原則立場。假定雙方取得協議,英歐雙方才能開始包括經濟貿易問題在內的一系列細節問題的談判。也只有在那之後,英國才能開始與其他國家商定新的貿易協議。

問題何在?簡單來說,正如歐盟方面一再指出的,英方只挑自己想要的東西(cherry picking),即想要與歐盟的商貿自由,不要歐盟成員國人員自由來英國工作和生活。自從歐盟的前身 —— 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立以來,就確立了資本、技術、人員和服務的自由流通的原則。英國一向同意這一原則,即使是向來疑歐的已故首相戴卓爾夫人也同意四大自由的原則。
然而,形勢變化,前蘇東集團國家波蘭、捷克、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加入歐盟之後,紛紛到經濟社會條件較好的英國(以及德國和其他西北歐國家)謀生。表面上不動聲色的英國人在民調中,更在有機會投票時表達對移民人數過多的不滿。反對移民情緒的總爆發即反映在脫歐公投上。(在德國,反移民情緒也在去年的大選中表現出來。)
如果英歐能夠達成協議,對英國來說,即是能與歐盟保持緊密的商貿關係,但是出局之後,英國在歐盟事務上完全喪失發言權。偷雞不著蝕把米,英國的麻煩可謂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