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與開放,「日本一」企業突破驕傲的創新之道

A+A-
Panasonic 專為送遞飲品和提供巴士班次資訊而設計的機械人原型。 圖片來源:路透社

提到日本企業,腦海浮現的關鍵字多半是「百年」、「職人」、「傳統」、「堅持」等,很難與「創新」畫上等號。但隨著時代轉動愈來愈快,即便像松下這樣重量級的企業,也必須想盡辦法有所突破。

對松下來說,創新的起點不是技術,而在「人才」。能激發人才的創新動能,公司才會有前景,關鍵就在制度。

場景從大阪總部拉到美國矽谷。2017 年 7 月才成立的全新組織「Panasonic β」,被定位為「量產創新的種子工廠」。該組織的最高指揮官,松下商業創新總部長馬場涉,曾擔任德國軟體巨擎 SAP 日本法人副總裁。他認為,矽谷之所以產出大量創新,不是因為技術優秀,而是因為環境與文化。

松下技術總監宮部義幸表示,Panasonic β 的產品開發流程與母集團完全不同,套用矽谷最著名的「精益創業(lean startup)」精神,一切以速度為優先。組織成立不過短短四個月,光是與智能家居相關的新產品服務,就已經有超過 1,300 個創意提出,其中有 80 項被批准進行實驗,有 3 項甚至已經接近商品化階段。

這種驚人的速度,正是新創企業所需要的,也是過去松下所最缺乏的。β 常駐員工雖只有二十多人,但母集團每個月會調來三十至四十名工程師和設計師,讓這些人員在短時間內體驗矽谷式產品開發循環,回日本再把 β 的開發手法拓展開來。

宮部義幸表示,「我們不可能一口氣改變約二十七萬名的集團員工。只能像中藥藥效一樣,一點一滴的慢慢變化。」

另一家機械大廠小松製作所(Komatsu),同樣苦惱於企業落入僵化停滯的困境。

小松製作所的挖土機於去年於拉斯維加斯建築博覽會上展出。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一般人對小松可能不熟,但該公司在日本重化工業器材製造公司中排名第一,而世界排名則是第二。其主要產品包括起重機、推土機及挖土機。二次大戰時也曾為日本陸上自衛隊設計製造 87 式偵察警戒車及 96 式裝甲運兵車。

這樣一家同樣擁有著「日本一」驕傲的百年企業,一向不假他人之手,不論挖土機、泥頭車等多項技術都是自行研發,稱得上是日本的「鐵甲奇俠」企業。然而技術總監岩本祐一卻看到了科技進步對企業帶來的危機:「如果繼續沉迷於過往的榮耀,對於世界巨輪的滾動無動於衷,不懂得運用 AI 等新技術幫產品創造新價值,公司將會喪失競爭力!」

小松的突破之道,就是放棄了傳統的驕傲。2015 年,正式廢除被內部稱為「大腦」、專門進行基礎研究的研究本部,包含鑄造和齒輪等建築機械的核心技術在內,都改成和外部合作採購的體制,盡可能活用各有所長的優秀大學、研究機構,以及新創企業的技術與經驗。

這種強化和外部合作的「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成果,馬上就顯現在業績上。不只開發出礦用的「無人泥頭車」,還發展出用無人機測量工地現場的「智能施工(Smart Construction)」。

當時工地現場主管正在設法讓來訪的專員能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工程狀況,想盡辦法找尋新科技與外部合作,最後看到無人機拍回來的高空俯瞰影像,負責人靈機一觸,「無人機應該有助改善施工效率。」短短五個月內,小松開發的無人機服務,就已經應用在日本約五千個工地。

創新最大的難度,永遠在改變心態。一旦能放下自我,百歲大象也能跳起創新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