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歐不是新鮮事:1,600 年前不列顛脫離羅馬帝國

A+A-
美國畫家 Thomas Cole 作品 The Course of Empire 第四部曲 Destruction(1836 年),描繪 455 年羅馬帝國滅亡的景象。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英國脫歐談判擾攘多時還是「剪不斷、理還亂」,很多人都為前景擔憂,但其實英國與歐陸向來都若即若離,歷史上早有「脫歐」案例,最早可追溯到公元 409 年,不列顛擺脫羅馬帝國逾 350 年統治。羅馬考古學家 Will Bowden 解釋指出,當年脫歐較如今可預見的衝擊還要大,既面臨身份認同危機,城市文明和貨幣經濟更因此衰落。

羅馬帝國自公元 43 年開始,對當今英國不列顛島展開統治,疆域大概為今天的英格蘭及威爾斯,在拉丁文統稱為不列顛尼亞(Britannia)。正如當今的英國脫歐討論,當時不列顛與羅馬帝國的關係複雜,雙方既愛且恨。由於不列顛曾經出現意圖篡奪皇位的野心家,羅馬著名聖經學者聖熱羅尼莫(Saint Jerome)便形容,不列顛是「孕育暴君的沃土」(fertile in tyrants);在羅馬帝國晚期的作家筆下,不列顛總是與以下犯上的兵變事件有關,叛軍通常都是土生土長的不列顛人。

公元 407 年左右,駐守不列顛的羅馬軍官稱帝,自稱君士坦丁三世(Constantine III),帶領麾下的羅馬軍團南征。根據東羅馬歷史學家 Zosimus 記述,之後的不列顛缺少羅馬駐軍,防守空虛,飽受到蠻族入侵威脅,最終平民要武裝自保,變相脫離羅馬自立,「從此不再受羅馬法律約束,但他們對此表現高興」。這段擺脫歐陸統治以自保的歷史,想必叫當今脫歐陣營為之振奮。

到公元 409 年,羅馬統治時代正式落幕,但除了少量羅馬士兵撤出外,大部分羅馬人都沒有離開。那麼究竟這次脫歐,是如何具體地改變不列顛人生活?

位於英格蘭城市巴斯(Bath)的古羅馬浴池遺跡。

從政權更迭到移風易俗

英國作為歐盟成員國,過去多年都未有加入歐元區,繼續保有自己的貨幣 ── 英鎊,但在羅馬統治的年代,當地卻是依賴羅馬貨幣進行交易,貨幣供應中斷是當年脫歐最先發生的轉變。

羅馬貨幣由羅馬中央政府發行,通常會用於政府所關心的事務,譬如向軍隊支薪。考古學的考究發現,最後流通於不列顛的羅馬貨幣是鑄造於 402 年,此後羅馬鑄造的貨幣再未有越過英倫海峽,除個別地區以外,之後一段時間未見有新貨幣替代,估計在若干年間,不列顛人仍有使用舊羅馬貨幣交易。

在羅馬帝國入侵以前,不列顛還是處於鐵器時代,其後羅馬人陸續將地中海文化與物質文明傳入當地,4 世紀興起的陶瓷工業是其中之一,但隨著脫歐衝擊,工業規模的陶瓷生產到 420 年左右消失;在 4 世紀蔚為成風的羅馬式別墅,亦隨脫歐而遭荒廢。

在羅馬統治晚期的 3 世紀起,不列顛城鎮生活已經開始式微,大型公共建築被丟棄,脫歐後,在 420 年左右,城鎮生活幾乎絕跡,有倒退回農村社會的傾向。羅馬帝國興建的哈德良長城(Hadrian’s Wall),盤踞於當今英格蘭北部,原本是用以防衛北方的蘇格蘭部落南侵,後來 6 世紀作家 Gildas 記載,羅馬時代結束後的長城設施,由其他地方勢力進駐。

羅馬結束統治的具體影響,考古學界一直頗有爭議,有個別學者認為,這場脫歐的政治變化,未為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衝擊。在不列顛文化當中,究竟有甚麼承傳自「羅馬」、甚麼源於本土,學界難有一致共識,正如問甚麼才是「英國特質」(Britishness)同樣不會有定論,但可以肯定地中海傳入的文化,早已經深刻改變不列顛的面貌。

羅馬遺民身份與日耳曼移民

古羅馬哈德良長城遺跡。

當年脫歐,令不列顛人不再受歐陸政權的束縛,他們很快就放棄使用餐具,拋棄馬賽克藝術,丟棄羅馬別墅和城鎮,聽起來是文明的大倒退,但其實新的文化和身份認同亦隨之而起。自 5 世紀開始,新的服飾、建築風格、陶器藝術和殯葬方式迅速湧現,尤其在不列顛的東部,背後相信與強烈的不列顛身份認同有關。大量日耳曼人移民從北海入侵,估計亦有助促成新文化誕生。

諷刺的是,羅馬文化原先對不列顛西部居民影響並不深刻,但到 5 到 6 世紀,西羅馬帝國經已滅亡之時,西部居民竟然採納愈來愈近似羅馬人的生活方式,譬如在石碑上刻字、喝進口葡萄酒、使用餐具甚至絲綢之類的商品,部分產品更是從地中海東部進口。歷史學家推斷,西部居民是以擁抱羅馬遺民身份,或採納羅馬天主教的信仰,與遭受日耳曼人侵佔的東部分庭抗禮。

歷史不會簡單地重複,卻總是似曾相識。正如今日英國脫歐的爭議,相信 5 世紀的不列顛,亦可能出現過疑歐派和留歐派之爭,部分領袖或反對過脫離羅馬帝國統治;相信當年的不列顛人,亦曾為大批日耳曼移民湧入大感不安,甚至出現過排外情緒。但可以肯定 21 世紀的脫歐,至少不會重演 5 世紀時城市文明和貨幣經濟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