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還有「中產」嗎?只剩下「中等收入」的年代

A+A-
電影「美麗有罪」描繪出一個 90 年代典型的美國中產家庭;圖為劇照。

今天還有「中產」嗎?曾幾何時,中產被視為一項人生成就、社會身份,並意味著收入穩定,任職白領行業,高學歷背景,工作環境優越,退休生活得到保障,有房有車及一個健康家庭。這邊廂,美國總統杜林普推出稅改新制,期望得到中產群眾的支持。另一邊廂,香港近日熱議的人工島計劃,則以重建「中產公屋」為願景,解決香港未來的住屋問題。但當政府一再強調中產,在今日的經濟氣候和企業文化中,到底誰是中產?中產可能已是一個逝去的概念。

取而代之,今日社會上大部分或只是「中等收入」人士,即是一群面對著工作崗位的不穩定、乏味、無晉升機會,但仍需要供養家庭和下一代沉重開支的負債者。

「當大多數人都說他們是中產階級,究竟它真正意味著甚麼呢?」紐約大學社會與文化分析副教授 Caitlin Zaloom 撰文引述,今年 9 月,經濟學家 Richard Reeves 和 Katherine Guyot 便質疑,中產是否完全就以經濟狀況計算,等於「家庭收入排在全國中間 60% 的人」,即約莫一個三人家庭全年收入 37,000 至 147,000 美元?

誠然,不少人都認同收入是最好的階級衡量標準,能判定一個人是否擁有中產生活的經濟條件。但 Caitlin Zaloom 強調,過去大眾普遍有著將收入和階級混為一談的想法,「中產階級」(middle class)和「中等收入」(middle income)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中產與否,還需要考慮收入以外一籃子的因素。工作類別、教育程度、政治取態、消費模式,再加上價值觀、習慣、居住環境和社會地位,結合起來才形成典型的美國中產階級。「換句話說,問題並非誰是中產,是哪些因素定義了中產。在今天,我們再不能單以經濟現況來假裝獲得中產地位,相反,中產向來主要被視作一個宏願。」

中產的宏願,正是來自上一代人的價值觀,維持穩定的工作和升遷機會,擁有一個美滿家庭,養大孩子,讓他們長大之後繼承自己,在社會上受到尊重。這些標準在今日已不再容易實現。反之,Zaloom 提到,過去基層工人那種朝不保夕的不安,開始籠罩著中產的願景。

追溯歷史,中產家庭的雛型來自 19 世紀 30 年代的美國。當時有一批文職人員和小型企業的創辦人,他們有別於一般工廠工人和廠主,主要工作是房間裡翻查賬簿,動用腦筋而不是用手幹活。而他們的妻子,便在背後支持他們,例如把房子打掃乾淨,照顧孩子等等。

其後,到了 20 世紀中期,隨著辦公室文化的興起,這些處於中游位置的上班族,便開始營營役役於大型、非人性化而且非常固定的官僚體制中,成為白領一族。他們的工作包括管理人力資源,處理文書和數字,讓公司和政府部門得以活躍運作。

白領享受著更優厚和穩定的薪酬,另一特徵是他們接受了公司的目標就是自己的目標,這些辦公室上班族完全認同他們的公司和政府部門,並成為一種新的社會類型:體制分子(organization man)。

體制分子對公司有著牢固的歸屬感,除了關乎所謂的職業操守,這些位處中游的體制分子,在工作崗位上有著很重要的依賴心態:不需要自己拿主意做決定。由處理一份文件到尋找公司的潛在客戶,他們只需要聽從老闆和高級管理層的控制和指示行事。

這種工作幾乎沒有內在的滿足感,事實上,他們每天準時通勤上班的唯一理由,就是可觀的薪酬和維持穩固的工作崗位。它繼而塑造了一個主流的理想家庭想像,白領階級將利用自己長遠可靠的經濟條件,將子女供養成人,並送到高中或大學,使他們成為下一代的中產。

劇集「左右做人難」則刻畫了一個千禧年代初美國上班族的家庭故事;圖為劇照。

不過,在 1990 年之後,這種「中產」想像分崩離析,隨著企業規模縮減和撤資,員工的鐵飯碗和美好家庭生活可能無法維持。在裁員減薪的陰霾之下,他們已活得不算「中產」,害怕「失去」(loss)逐漸取代了享受安穩生活,一度成為這些中游上班族的重要標誌。

到了今日,情況變得更差,如 Zaloom 的觀點,恐懼「失去」社會地位的痛苦,已進一步變成全面的不安穩氛圍。

他認為,企業為減省高昂的員工福利和提升利潤,愈來愈依賴於非長期保證的外判工作,徹底改變了社會就業趨勢。據經濟學家 Lawrence Katz 和 Alan Krueger 的說法,如今美國有 15% 的僱員身處臨時替代的崗位,從 2005 年至 2015 年間,這些朝不保夕的臨時工,更佔去美國就業職位淨增長的 94%,即社會上絕大部分的新增職位,都並不是有薪酬保證的鐵飯碗。工作仍然沉悶、不人性化,但現在連作為一名「中產」的經濟來源,都不能被指望。這些工作已不能夠真正保證他們擁有豐裕而安逸的財政狀況,更不用說向上晉升,出人頭地的機會。

而為了維持中產階級的生活基礎,他們現在同樣需要為錢而煩惱,依靠額外的臨時工提高他們的日常收入。近年最好的例子就是做 Uber 司機。據記者 Alissa Quart 報道,Uber 過去積極招募在職教師和護士加盟公司的召車服務。中產的前景殊不明朗,他們亦只好趁機會多賺些收入。

Zaloom 認為,在這局面之下,昔日的「中產」已是一套煙消雲散的說法。當社會和個人心理上都充斥著不安情緒,同時人們又繼續爭取願景中的「中產」安穩生活和社會認同,這種吊詭又矛盾的心態,放諸美國到香港,都是今日無數「中等收入」人士所陷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