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幣」突然冒起,是否下一個 Bitcoin?

A+A-
去年,帶領韓國一個加密貨幣研究小組的 Eoh Kyung-hoon 在手機上查看圖表。 圖片來源:路透社

別誤會,「Q 幣」聽來雖有幾分國產味道,但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中國科網公司背景。近月突然冒起,受到全球財經媒體關注的 Initiative Q,簡稱「Q 幣」,迅速成為網絡虛擬代幣的新興熱話。大家心中的疑問都很明確,「Q 幣」會否取代江河日下,氣勢將盡的比特幣(Bitcoin),引發下一波淘金潮?

據外媒報道,如今在全球 180 個國家之中已有超過 200 萬人註冊 Initiative Q,而距離它首次邀請特定用戶加入,其實亦只是 5 個月之前的事。所謂 Initiative Q,是一個僅限受邀用戶進行的網絡支付系統,跟一些網絡手遊的傳播方式大同小異,當你有某些朋友已經是它的註冊用戶,你可能會收到對方的電子郵件,邀請你註冊並成為下一批用戶。Initiative Q 目前正以此途徑,為它們的新數碼貨幣 Qs 累積基本用戶。

由於註冊登記不需要實際付款,而一旦 Qs 最終能順利推出,愈早註冊的用戶就可以根據他們後來所邀請的人數,獲得額外的虛擬代幣分成,以示獎勵。這種上線與下線會員制推銷方式,顯然吸引到不少投機人士踴躍一試。最近幾週,Initiative Q 的註冊邀請已走入大眾群體,甚至成為 Google 的熱門搜索和各大媒體的新話題。

一個還沒有實際用途的網絡支付系統,尚未正式營運已備受關注,並引發了 Qs 會否成為新一代比特幣的猜想。跟比特幣的神秘背景不同,Initiative Q 創辦人 Saar Wilf 是行內知名老手,這一點似乎成功讓 Initiative Q 增加了不少可信性。大學輟學的 Saar Wilf 早在 1997 年投身軟件開發,並創辦了第一家支付程式公司,後來成立了另一支付系統保安公司 Fraud Sciences,並於 2008 年被 PayPal 收購,Saar Wilf 本人則為 PayPal 效力到 2010 年。

接受 Vox 訪問時,Saar Wilf 表示,在 20 年前已打算開發一套嶄新的數碼貨幣。離開 PayPal 後,得到專門研究貨幣開發的經濟學家 Lawrence White 協助,便推出新計劃 Initiative Q。

Initiative Q 認為,貨幣的價值與用戶數量相關。 圖片來源:initiativeq

Saar Wilf 形容,借助過去幾十年人類在支付系統上的技術進步,他期望能建立一個只需極低營運成本的網絡支付平台。據 Initiative Q 官網所指,有關技術已經存在多年,但一直沒有被廣泛使用,原因是「沒有買家想加入沒有賣家的支付網絡,亦沒有賣家會為一個沒有買家使用的支付平台提供服務選項」。因此,Initiative Q 第一步就專注於建立用戶量龐大的支付網絡。

與比特幣相比,比特幣像是一種不經銀行、使用加密方法來保護的數碼基金;而Initiative Q 不同的是,它並不會限制其交易貨幣 Qs 的數量或採取措施以迴避政府監管。一旦成事,首輪將會發行 2 萬億 Qs,當中 80% 用於獎勵用戶註冊,10% 由公司持有,餘下 10% 是貨幣儲備。

Saar Wilf 又表示,他們如今在阿根廷、巴西、英國、西班牙、印度、德國、加拿大和美國的眾多城市都累積了一定數量的用戶,預期一年之內能在另外幾個地區開始推出 Initiative Q,而未來十年,他希望該系統會成為領導世界的主要網絡支付系統。

不過,由於 Initiative Q 目前為增加用戶人數,採用一種愈先註冊獎勵愈高的推銷手法,亦即是早期成員將會必然得到更高回報,這引起了極多行內人士的質疑。財經雜誌 Breaker 的編輯 David Z. Morris 近日便撰文批評,「Initiative Q 有齊了加密貨幣所有的不良部分,但它一點好處都沒有」。他反對 Initiative Q 的「積極」營銷方式,更不認同它真的具有創新性,尤其在 Apple Pay、Google Pay 和信用卡網絡支付系統都很成熟的當下。他直言:「即使這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它的設計都會開了不良先例,而且它(系統)本身存在著風險。」

從目前來看,Initiative Q 的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最終有多少人預先註冊。Morris 表示:「不能否認 『Q 幣』的創造者可能是有真材實料,但他們向世界宣揚這個計劃的表達方式,包含了作為一個騙局的所有特徵。人們只有透過被『招募』的形式才能『加入』,而每個新加入者都需要將 5 封邀請電郵發送給朋友,成功『招募』的話,未來會得到更多『Q 幣』作獎勵。甚至連買入價都沒有,這實際上是一個『金字塔騙案』。」

Saar Wilf 當然不同意這個說法,並立刻對 Vox 澄清,金字塔騙案和 Initiative Q 的運作形式,存在明顯差異:「金字塔騙案或龐氏騙案的主要問題,是人們以其他人的收入為代價,讓自己賺取收入。這也是騙案的本質。但 Initiative Q 並不向用戶收錢。你只是通過加入和邀請朋友來獲得『Q 幣』,而最後,因為每個人都加入了,獲有大量的支持下,貨幣便擁有價值。在『Q 幣』的網絡中,並不牽涉將金錢從某人身上換到別人身上這回事。」

事實上,Initiative Q 並非一面倒被行內視為騙局,尤其在比特幣之後,不少人都期待出現另一波帶動虛擬支付潮流的程式工具。「福布斯」雜誌撰稿人 Lela London 對此便給予正面評價:「Initiative Q ,現在僅有的 8 人團隊,還未實際流通的(虛擬)貨幣…… 該公司期望十年內一枚『Q 幣』值 1 美元。他們的預測當然不能代表甚麼,但至少意味著他們會用最先進的技術,嘗試實現新的環球貨幣制度,像比特幣一樣,甚至更好。」

對 Initiative Q 的風險和收益,市場仍然未有共識。目前仍是籌備階段的 Initiative Q,純粹是一個太美好的夢想?一個新興的龐氏騙局?又更可能胎死腹中,永遠不會真正實踐。在到處都是網絡騙局和陰謀論的時代裡,大眾對虛擬貨幣的信心,顯然不如比特幣面世當初那麼強烈,唯獨是金錢概念的改革和演進,則仍然與時俱進,繼續與科技潮流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