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東豊雄是日本當代在國際上最享負盛名的建築大師之一,他不但在 2013 年奪得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殊榮,在 2016 年更成為紐約 MoMA 日本建築群星展的主角,其建築美學成就獲全球肯定。年屆 77 的伊東豊雄至今仍孜孜不倦的創作,對世界建築的未來念茲在茲。他在與 *CUP 的訪談中強調,當今建築師應捨棄征服自然的「現代主義」心態,創造回復人與自然親密關係的建築。
回顧伊東豊雄近年的作品,不難發現他的作品愈來愈多表現「自然」主題。
2010 年,他設計的新加坡集合住宅 Belle Vue Residences 受「樹木」的形態啟發,各座平面參差不齊,猶如朝各方滋長橫生的樹枝樹榦;2016 年,他另一項同在新加坡的項目 Capita Green 則是一幢摩天大廈,其中心有一縱向貫穿大廈的管道,從頂部為整棟建築引入空氣,就似一棵汲取外部養分的「城市中的大樹」;同在 2016 年落成的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亦是他的作品,其內部樑柱以不規則的方式並列,光線會從天花縫隙間滲入室內,為圖書館添上「書本森林」之感。日本建築評論家五十嵐太郎形容,伊東豊雄是「把自然帶進建築裡」的建築師。
「把自然帶進建築裡」成為了伊東豊雄近年的建築方向,是因為他認為過去受「現代主義」影響、強調科技能夠征服自然的主流建築理念有其局限。他指出,「在 20 世紀,這種以科技為中心的思想促使城市朝著應付爆炸性人口增長及人口集中城內的方向發展。然而,在 21 世紀,我們已看到這種思想的局限」。
伊東豊雄解釋,「特別是在亞洲,出於人類是自然一部分的想法,人們總是喜愛、敬畏自然」。然而,依從「現代主義」、科技中心邏輯的建築卻分隔了人類與自然的聯繫,人類與自然恍似處於對立。由此,他提出,「我們現在要創造那種可以回復人類與自然關係的建築」—— 而這種建築,他稱之為「超越現代主義的建築」(architecture beyond modernism)。
縱使伊東豊雄在建築家生涯中從不是「現代主義」的信徒,真正激發他徹底反思建築意義、思索如何能建造出讓人類與自然達致和諧關係的建築的事件,是日本在 2011 年 3 月 11 日發生的大地震。
地震後,他曾自問:「自己設計的建築究竟為何物?它們以何人為對象,又是出於何種目的而進行的設計?」,又寄望建築師能夠在考慮到生態自然的基礎上提出重建方案。
然而,現實重建的發展卻叫伊東豊雄失望,「在 3.11 東日本大地震的重建計劃中,海堤仍是基於人類能夠征服自然的想法而建造」。他認為,未來的防災建築不應只以「絕對安全」為目標,更應採納「彈性」(resilience)概念,意指人類應以柔韌多變的彈性方式抵抗天災;他又重申:「人類應恢復與自然的親密關係,並在我們無法征服自然的前題上思考建築及城市。」
2015 年,伊東豊雄將上述思考付諸行動,在日本岐阜縣建造了「岐阜多媒體宇宙」(Gifu Media Cosmos)。「這是一個恢復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重建市民溝通網絡的項目」,他如此介紹這座建築。
「岐阜多媒體宇宙」集社區中心和圖書館於一身,其木造的屋頂延綿起伏,令人聯想起位處建築物附近的金華山;屋頂垂吊著一個個「球型吊燈」,汲取自然光至室內;「吊燈」上方有小窗戶,引進自然風。在這建築中,室內就像室外的延續,人在這裡舒適的讀書溝通,人類、建築及自然各自不再是獨立的存在。
「岐阜多媒體宇宙」是伊東豊雄建築家生涯的一大里程碑,但現齡 77 歲的伊東豊雄永不言休,為自己的建築理想繼續奮鬥。「我一直認為有必要以上述理念革新建築,為人和人及人和自然重建聯繫。這不斷革新的欲望予我精力和熱情」。
伊東豊雄將 12 月初來港,在設計營商週 2018(BODW)演講。他說,屆時他將借近年的項目講述上述建築理念,若有興趣者,不妨到場聽講。
節目詳情
設計營商週 2018
設計營商週(BODW)由香港設計中心主辦、香港貿易發展局協辦,邀請了 70 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為設計創新貢獻良多的專家精英出席。
日期:2018 年 12 月 3 至 8 日
(*CUP 讀者可享有通行證七折優惠,請於購票時輸入推廣號碼「MD3E9CQ」。)
詳情請瀏覽:設計營商週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