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皓昕:「逆向誘拐」—— 初嚐推理的水土不服

A+A-
電影「逆向誘拐」劇照。

作為一個頗愛閱讀推理小說的人,其實我是很期待這一部電影的,畢竟香港電影甚少出現一部打正旗號的推理電影,更多是像「無雙」或「無間道」等,故事敘述有著部分推理基因的警匪片。是以當我看見海報上出現「新類型燒腦推理遊戲」等口號,海報人物都以動畫化的形象出現,加上在某處的訪問中讀到,這會是一個眾多人物關在類密室環境的邏輯遊戲,我雀躍以為這會是一部像日本的「遇人不熟」、「如月疑雲」、「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等,小成本卻高質量的聰明推理片。

還差得遠矣。

故事環繞一宗銀行機密資料外洩案,勒索者獲得一份能夠嚴重影響公司信譽及客戶股價的文件,威脅銀行付出 19 萬的奇低贖金,並滿足一系列奇怪要求。警察盯上銀行裡曾經接觸過這份文件的幾個員工,把他們都關在一個服務式住宅,圖在限期屆滿前揪出幕後黑手。敘述以不同人物的主觀出發,交織出同空間不同時序的全貌拼圖,角色時會打破「第四面牆」,向鏡頭說話,揭露出各人似乎都懷著秘密,到底誰才是真正的賊?

導演在映前導言和映後問答也一再重申,這是一部需要用腦的電影,故事挺複雜,不應該只視為嘻嘻哈哈就看完了的一般娛樂片 —— 看畢,覺得其實故事也沒那麼複雜,主謀動機非常清晰,只是電影的主創把敘述處理得過分複雜而已 —— 敘述複雜有好有壞,比如路蘭的「跟蹤(Following)」和「凶心人(Memento)」那種刻意操弄時間軸,所謂「敘述性詭計」的故事設計,就是複雜 in a good way,觀眾能夠跳進角色裡去,陪他一起去失憶,在迷霧中找尋謎底。然而「逆向誘拐」電影所謂複雜,是複雜 in a bad way,一種看來是自己駕馭不了,失去控制,把原本顯淺易明的東西過分複雜的複雜。

特別是人物角色年齡甚廣,他們採用一種「羅生門」式的各自執詞,愛恨交織其實很能反映出一家公司的世代百態,然不知是劇本還是剪接問題,成品出來過分零碎,碎得來缺少一種敘述邏輯。當從一個人物跳到另一人物時,本來應該互相補足,此刻看來卻十分隨機,好像這邊說不下去才勉強跳至另一邊。原本一些應該頗為破格的視覺效果、配樂、跳脫的小聰明等,建基在這一個不夠穩固的敘述系統上,一切都變得凌亂和擾人。

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會說「解不了橋」—— 可請別誤會,我認為電影「逆向誘拐」並不存在「解不了橋」的毛病,有著原著的嚴謹藍本在前,故事謎底其實都一一解答了,也沒有過分的劇情犯駁。問題是,電影的主創把謎底影像化時,似乎是用一種「非推理電影」的思維來處理,一種頗為入門,不夠精準的起承轉合,把原本的劇情弧度都浪費了。

電影「逆向誘拐」劇照。

喜歡讀推理小說,特別本格推理的朋友都知道,我們在閱讀時其實是追求一種「公平的智力對決」,作者在大半本書散落線索,像在說:「你能看穿我在耍甚麼把戲嗎?」,讀者則一邊推敲,看能否在最後一頁謎底前看穿書中詭計。是以很多古典的推理小說,其實有大半本書都非常沉悶,直至最後一章才萬分精彩,一橋撃沉讀者認知,以一行字的謎底來值回票價。這種敘述考量無關故事基因,不論是 Whodunnit(犯人/兇手是誰)、Howdunit(犯罪手法詭計是甚麼)、或是 Whydunit(作案動機是甚麼),不論你是本格派、社會派、冷硬派、或是無法歸邊的種類,其實也一定依從著這敘事規則。

然而電影「逆向誘拐」卻不見於此,主創似乎根本沒有考慮,甚至認真探討過這點,而是因為自己在開拍前讀了原著,心中有了全盤真相,以至編寫劇本和剪接時居然也就開宗明義地全盤公開,平鋪直敘,忘記觀眾期待的高潮和爆雷 —— 這變成一種頗為尷尬的局面。故事的全貌很易懂,觀眾也很早懂了,卻見剪接和敘述一直在跳和扭,扭去一些跟主軸無關的誤導上,把複雜的巧思都浪費在一些不必要的位置裡。

片中的中環拍得頗為漂亮,有格調也並不過分吃力地販賣本土,取的角度充滿心思,是一種對城市滿有關懷的感情投射。黃浩然導演的上部作品「點對點」也流露著這種感情,加上「逆向誘拐」有關世代之爭、裝睡的人等現今社會氣氛描繪,姑勿論在片中的描述是否過於片面又兒戲,黃導演還無疑是個用著他的方式,去愛著香港的人。認為他這次挑戰這一個推理故事,或許只是他對此一故事類型和片種的水土不服,還望他下一次能在更熟悉的水域裡發揮,多說一個香港故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江皓昕,編劇,白羊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