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付惡意拼錯字的冒牌店?

A+A-

日本百貨公司「無印良品」在中國鬧出雙胞胎的奇聞言猶在耳,運動品牌 New Balance 對中國境內的大部分仿冒品牌至今仍無計可施。冒牌貨早已不新鮮,冒牌經營一整家店舖的手法,如今更見層出不窮。

早在今年夏天,有兩家奢華時裝店悄悄在中國貴州省仁懷市開業,一家商店自稱「Loius Vuitton」,另一家稱為「Plada」,乍看之下,跟原裝正版的「Louis Vuitton」和「Prada」確有幾分神似,BBC 亦就此形容:「你很難一口咬定它是冒牌的。」兩家冒牌店舖同樣故意拼錯品牌名字,踩在灰色地帶,但除卻店名以外,裝潢擺設都跟原店似模似樣,貨架上同樣陳列著名貴手袋和配飾,店內還展示了大量模特兒照片。

當地執法人員在幾天內已查封了這兩家冒牌店,但在中國經營的其他國際品牌並沒有那麼幸運。除了近期相當轟動的「無印良品」事件,早在 2016 年,美國科技巨頭 Apple 控告中國一家使用「IPHONE」名字來銷售手袋和皮具的公司侵犯其商標權,最終便敗訴。根據歐盟知識產權局(Intellectual Property Office)的資料,單是歐洲公司,每年因涉及侵權行為而損失的銷售額,估計達 600 億歐元。

眾所周知,中國是其中一個經常為人垢病,難以有效打擊侵權和仿冒問題的國家。不過,在一些跨國企業眼中,這個問題是全球性的。

2014 年,湖南省株洲市一家地發展商則以類似手法吸引客源。 圖片來源:VCG/VCG via Getty Images

另一家經常被人抄襲設計,並出現大量冒牌商品的,就是玩具生產商樂高(Lego)。樂高發言人 Roar Rude Trangbæk 表示:「幾十年來,我們已看過無數仿製品,早在 1940 年翻版就存在了,這是我們一直在想辦法處理的問題。」他形容:「唯一的改變是,今天的全球化,意味著這個問題已遍佈世界。」

BBC 引述英國小型企業聯合會(Federation of Small Businesses,FSB)指出,近 9% 英國中小企不止一次因為知識產權問題而興訟,而對象通常是在英國境內經營的公司。具體訴訟內容包括商標盜竊或專利侵權等行為,最常見的投訴則是發現冒牌商品。

譬如說,今年 8 月,加工肉類製造商 Heck 和乳酪製造商 The Collective 一同指控德國廉價連鎖超市 Aldi,認為 Aldi 以自家品牌推出的同類商品,其實是複製他們的產品,而且從名字到包裝近乎一樣,足以混淆視聽。不過,Aldi 就反駁指從來沒收過客戶投訴被商品誤導,而且超市有遵守「嚴格的版權指引」。雙方各執一辭,兩家聲稱被侵權的公司目前仍考慮採取進一步法律行動。The Collective 聯合創始人 Amelia Harvey 接受 BBC 訪問時坦言:「對方的策略很明確,他們從另一品牌的商品中抽取某些特徵,然後重新製造自己的產品,目的是要欺騙消費者,讓他們以為購買了該牌子的產品。」

類似問題同樣令各大時裝品牌深受困擾,有關抄襲和設計盜竊的指控稱得上是司空見慣。在去年 11 月,時尚品牌 Scamp & Dude 聲稱英國時裝零售商 Next 以大欺小,抄襲了它們一件動物印花童裝衣服的設計,甚至連衣服上的獨特標誌都一拼複製過去。儘管雙方最後達成和解,但律師事務所 Irwin Mitchell 的知識產權專家 Alex Newman 指:「通常在設計權持有人採取任何行動之前,被指控的公司都會盡快停止銷售有問題的衣服…… 然後它們設法拖延時間,最後會說:『我們現在已經沒有銷售它了。』」他補充道:「面對這情況,聲稱被侵權的公司往往都不願花時間和金錢跟對方對簿公堂,因為他們覺得上法庭也於事無補,不符合成本效益。」

為了保障自己,每間公司都應該查證其在經營的任何國家和地區,是否擁有註冊商標和其他形式的知識產權。不過,FSB 政策負責人 Sonali Parekh 表示,許多公司都對此毫不理會,缺乏對經濟損失的的認知和擔憂。她又指:「亦有人會考慮到,如果申請了專利,就只會提醒奸商去留意你的設計,然後他們會稍為修改一點來複製。」

如 Sonali Parekh 指出,被侵權的公司之中,有 3 分之 1 最終不會採取行動。惟她提醒:「如果甚麼都不做,你的企業只會更加危險。」Newman 亦表示,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即使你最終並不打算提出訴訟,都必須發出律師信,明確要求對方停止和不再侵權,問題通常都會在不訴諸法庭的情況下解決,並可能達至財務和解。

儘管每個國家的知識產權法都存在差異,對經營海外市場的企業來說,不完全掌握當地法律條文較為吃虧。不過,並非完全沒有成功例子。BBC 提到,本月樂高就在中國這個最難取得勝訴的國家,順利從一家專門生產冒牌玩具的樂拼(Lepin)手上,贏得 450 萬元人民幣賠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