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疫苗:為何不能「一招了」?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疫苗堪稱醫學界最大進步之一,它消滅了天花,令小兒麻痺症幾近絕跡,預防結核病、乙型肝炎、白喉、百日咳、破傷風、肺炎球菌感染、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德國麻疹等病症的兒童疫苗,也大幅減低嬰孩夭折率。但為何時至今日,我們仍未有萬能疫苗,讓人注射一種就能抗百病?「紐約時報」發現,錢是一大原因,但非唯一問題。

美國梅奧醫院(Mayo Clinic)疫苗研究小組總監 Gregory A. Poland 解釋,在加快開發進度之上,現有兩大障礙。「一個是關乎科學,另一個則難以啟齒。」後者指的其實就是缺乏投資。研發一種疫苗,非但要花費 10 年,更需耗資逾 10 億美元。這筆錢用於發展武器或是微不足道,但在醫學發展上卻非小數目。

研究人員所面對的潛在投資者,則是「龍蛇混雜」。私營企業多尋求為兒童、軍方及旅客而設的貴價疫苗,恐怖分子則被炭疽、鼠疫及兔熱病等潛在生物武器吸引。至於那些能在偏遠地方保護窮人的疫苗,即使它們能預防跨國界的疾病,往往要等政府及慈善機構的捐助。相對來說,研發疫苗的科學障礙較少,但也更為棘手。

大部分疫苗藉由產生 Y 形蛋白,阻斷病原體的蛋白質,但很多病原體在遺傳上差距甚遠,能抵禦甲的不能抵禦乙,反之亦言。而費城兒童醫院疫苗教育總監 Paul A. Offit 指出,病毒雖只有少量目標蛋白,細菌卻有多達 6,000 種,寄生蟲則有更多。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流感和丙型肝炎等病毒亦會突變,在被抗體鎖定前改變表面形狀。

研究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需要投放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圖片來源:路透社

到底為何難以製作萬能疫苗?一般情況下,若在某種疾病的康復者中,有人可完全無病或終身免疫,就有可能開發針對該疾病的疫苗。全國過敏及傳染病研究院院長 Anthony S. Fauci 形容:「自然感染是所有疫苗之母。」但 HIV 的突變極快,又能將 DNA 剪接到追捕它的免疫細胞中,藉以存活;結核菌被白血球「圍住」也能存活;瘧疾從不引發終身免疫。是以三者皆不達標。

惟多位專家強調,很多正在大規模肆虐的疾病相對容易達標,包括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立百病毒(Nipah)、拉薩病毒(Lassa)、呼吸道合胞病毒、萊姆病、寨卡病毒,以及引致鏈球菌性咽喉炎和心臟病的細菌。世界經濟論壇去年開展的「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便將首 3 種列為首批目標,計劃以 DNA 及 RNA 平台大幅縮減研發疫苗時間。

萊姆病的疫苗雖在 1998 年獲得許可,但因為多種流言、訴訟及報道,4 年後便告撤銷。現時一年約有 30 萬名美國人感染萊姆病,一種改善版的疫苗正在研發中。德州兒童醫院疫苗發展中心總監 Peter J. Hotez 則正為對付鉤蟲(hookworm)及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等 10 種疾病的不同疫苗進行臨床測試。

一些候選疫苗仰賴驚人的機制,藉以打敗繁多而複雜的寄生蟲,譬如對人體注射一種可產生抗體的基因,令蠕蟲在吸血時,其腸道會遭受破壞。但正如其他研發計劃,這也需要資金,而且不能光從英美及蓋茨基金會等通常的出資方拿錢。Hotez 感慨:「在這個數以萬億的經濟,我們無仍法籌得款項,實在有點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