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是猶太大屠殺的象徵,若曾經到訪當地,想必感受過其沉重壓抑的寂靜,但其實當年集中營並非鴉雀無聲,納粹指揮官會強迫在囚樂手組成樂隊演奏。美國密芝根大學音樂理論教授 Patricia Hall 在浩瀚的檔案堆中,發現當年的樂章,其中一曲最是殘忍 —— 名叫「生命最美麗時光(Die Schönste Zeit des Lebens)」。
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每次要囚犯體力勞動時,背景便會奏起音樂。負責演奏的,當然不會是納粹官員,這些音樂家本身都是囚犯,他們偶爾還被要求在行刑及審查期間奏樂;每逢星期日,又要到集中營指揮官 Rudolf Höss 寓所前,為納粹親衛隊(SS)表演。
時至今日,當年演奏用的樂譜絕大部分已失傳,流傳後世的屈指可數,但 Hall 仔細研究後找到線索,去年夏季,在波蘭博物館 Auschwitz-Birkenau State Museum 的檔案史料中,把碩果僅存的樂譜重現人間。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生命最美麗時光」,由著名德國電影作曲家 Franz Grothe 創作,屬於俗稱「慢四步」的狐步(Foxtrot)曲式,應是一種舞蹈音樂,相信是娛樂親衛隊所用,歌詞則描述在 5 月墮入愛河。
由於集中營的樂手人數及樂器有限,樂章要重新編曲,演奏人數減至 14 人,其中有 9 位小提琴手、1 位中提琴手、1 位長號手、2 位單簧管手及 1 位低音號手,樂手都是波蘭裔囚犯,因政治理念而身陷囹圄。在集中營演奏,在納粹眼中被視作「特權」,因此被貶為低等的猶太裔囚犯都不能加入樂團。
Hall 憑著筆跡和記有的囚犯編號,發現樂譜手稿由 3 人執筆,並且確定其中 2 人身份:一位是波蘭士兵 Antoni Gargul,他在樂團中負責演奏小提琴,另一位是波蘭的巴松管演奏家 Maksymilian Pilat,曾經接受音樂學院專業訓練。兩人同樣在戰後生還,Pilat 戰後加入波蘭波羅的海愛樂樂團(Baltic Philharmonic);Hall 至今還在研究第 3 名音樂家的身份。
除此以外,樂團還會演奏名為「舊友進行曲(Alte Kameraden)」的樂章。這是傳統的德軍進行曲,但聽眾並非親衛隊或德軍士兵,估計是囚犯體力勞動前後,用來提醒犯人動身離營以及回營休息,因此每逢早晚,音樂便於集中營中迴盪。
由波蘭回到美國後,Hall 立即與密芝根大學樂團 Contemporary Directions Ensemble 指揮家 Oriol Sans 合作,讓樂團重新演繹這些集中營樂章,透過專業灌錄,成為 Auschwitz-Birkenau State Museum 館藏之一;樂團又訂於今年 11 月 30 日舉辦演奏會,亦讓公眾有機會認識歷史。
Hall 說:「這些錄音非常重要,我們為作品重新賦予生命,盡可能細心傾聽,感受身處 1943 年奧斯威辛的真實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