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示威的意義

A+A-
日本霞關經濟產業省外,示威者手拉手築成人鏈。 圖片來源:路透社

因為要經常去國會國立圖書館查資料,國會議事堂前地鐵出閘後要走一段路才到,途中都是政府機關的辦公大樓。日本霞關(霞ヶ関)是政府部門的集中地,性質類似香港的金鐘,但差別是霞關除了政府辦公大樓以外甚麼都沒有。「甚麼都沒有」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在 Google Map 一搜,就連便利店都在大樓裡零星的一兩間。普通人走在外面,只看到一堆建築與閘門。然而在這樣的空間裡,三不五時會看見示威的人群。

香港政府總部總算有個「門常開」,只不過公民廣場不屬於公民。但霞關的地理設計上沒有廣場,只有直行直過的行人道,於是示威者們只可以一字排開,塞在路肩旁邊。警察兩三步一個,幾乎是人盯人的方式監視著示威者。然後,可能是因為示威者本身也要工作的關係,所以通常是週末時間進行。但在平日的示威中,參加者多數只見年紀較大、應該已經退休的老人。仔細一想,就覺得整件事非常奇妙:在政府要員幾乎都不辦公的週末時間,在狹窄的行人路上一字排開,進行著只有在監視的警察才看見的示威。到底示威是示給誰看?

示威,顧名思義就是展示威力,英文是 Demonstration,意指展示,日本就單取英文頭兩個發音叫デモ。有展示的人,當然有看展示的人。讓目標觀看自己的力量,使其讓步或改變做法,這就是示威的目的。在沒有人看的地方示威,那不叫示威,是自言自語。說日本沒有示威文化或者不太準確,60 年代的學生運動之熾熱,堪比同時代的歐美左派社會運動。共鬥世代的沒落使社會政治一沉不起,到今天普遍年青人不關心、甚至厭惡政治議題。

日本政治話題先打住,這篇文章講的是示威的意義。如果日本老人和勞動者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示威是沒有意義,那麼香港數十萬人在大街上遊行就是有意義嗎?筆者的臉皮未厚得可以稱讚說很有意義。無論多少人上街,政府也不會理睬你,問責制也不存在。辛苦一輪,最終卻甚麼都沒有達成。如果在沒有人看的地方示威是自言自語,在只有自己才看到的地方示威就是打飛機。

在沒有民主的香港示威,結果就是打卡唱歌,「今天我」了一整天,然後明天繼續同樣的生活。在這個層次上看,日本與香港的示威活動並沒有很大分別,兩者都沒有達成任何結果。嘲笑日本人政治冷感,是一種五十步笑百步,其實我們自己也同樣的可笑。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