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ice Message 是否溝通災難?

A+A-

相信現代人都會遇過這個情況:在擁擠的車廂裡,突然收到上司或客戶的短訊,然而,那是一段 Voice Message。錄音時間接近一分鐘,沒有文字說明或其他線索,無從得知這段錄音的內容有多重要。你不敢冒險,怕是緊急事情,決定馬上收聽。為免旁人聽到,你還要把耳機拿出來 —— 如果你有的話。

雖說通訊科技一直發展革新,但今日,漸成手機程式主流的 Voice Message,卻可以回溯至 1980 年代的電話答錄機(Answering machines)。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 和 Telegram 等平台,彷彿都走了回頭路,成為一台「智能」的答錄機。

全球最多人使用 Voice Message 的國家在哪裡?中國必然上榜。「衛報」引述一家與歐美國家有業務來往的中國公司員工 Alex Hart,單是去年,其公司便透過微信發送多達 61 億條語音訊息:「在公司內部,大部分人都用微信來溝通。」

這並不代表他們覺得語音訊息的來往比較方便,Alex 就認為語音訊息更加費時。「舉例說,我只是提出一條簡單的問題,同事本來可以用簡訊回答。但她還在路上,就用了語音答覆。」「因為要向客戶準確傳達內容,我要重複聽幾次才能保證沒有誤解。如果第一次沒有完全聽懂,就要重聽一遍,一直聽到自己明白為止。」結果,明明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兩條 30 秒的語音訊息,卻花費了他 15 至 20 分鐘。

Alex 問同事,為何如此依賴語音訊息?對方解釋,如果直接打電話,她就必須放下手頭上的工作,時間會被完全佔據;語音訊息則容許她繼續處理其他事情。「對發信人來說,確實簡單多了。」Alex 形容:「因為它只是對收信人帶來不便而已。」

若一個多人群組裡面充滿語音訊息,情況更加尷尬。

收信人除了要佩戴耳機免得騷擾別人,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無法速讀。人們早已習慣略讀文字,抽取要旨,若屏幕彈出文字訊息,就可以快速判斷其緊急程度,輕者可以等空閒時再處理。但當收到聲軌,僅憑錄音長度,收信人難以判明是否需要即時回應,只能盡快放下手上的工作,把發信人放在優先位置。這意味著,在雙方溝通過程之中,語音訊息對發信人更有利,變相佔更多主導優勢。

另一方面,隨著溝通方式變得多樣化,逐漸有人認為,直接撥打電話會為構成滋擾,因對方可能未準備好要開始交談。英國通訊管理局(Ofcom)數據就顯示,去年英國人透過手機撥打的通話時間為 1,486 億分鐘,較 2016 年減少了 25 億分鐘。此外,新生代尤其不願意拿起電話,因為在社交媒體和手機程式上,我們能夠反覆修改圖片文字,精細地塑造自己的「公眾形象」;一旦與對方完全同步和隨心所欲地以電話交談,就容易讓暴露瑕疵。

當然,亦有人認為語音訊息傳達的情感更豐富、令聯繫更緊密。自由撰稿人 Chris Stokel-Walker 引述記者 Claire Hawthorn 的看法:「你可以藉著聲調,更清楚表達你想說的事物。起碼不是依靠我最討厭的表情符號。」

無論如何,我們總無法禁止溝通對象傳來錄音訊息,唯一能夠做的,是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成為一個令人討厭的發信人。Chris Stokel-Walker 有以下建議:

第一,先考慮清楚要如何把事情說出來。使用文字短訊或電郵時,當然可以直接描述你要說的事情,但語音訊息涉及私隱和「面斥不雅」的尷尬情況:「但當你身在巴士,按住錄音按鈕時,其他乘客並不想知道跟你有關的事。」

第二,如果它非常重要並且需要馬上解決,那最好還是打電話。「要記住,收信人要花時間去找一個安靜的空間,可能還要拿起耳機來聽你講述這件事。」

第三,保持簡短和點到即止。在文字訊息上,人們對於遣辭語氣都會有一定自覺性,非常謹慎。但完全不打腹稿的 Voice Message,有時冗長到根本不是在跟對方溝通,更像一段個人獨白:「今時今日,沒人會喜歡坐下來甚麼都不做,聽你說足 5 分鐘莎士比亞戲劇獨白。」

如果覺得太過麻煩,注意事項實在太多了,還是考慮動動手指,發一段文字短訊,或者直接撥打電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