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身不老:如何能改變生理年齡?

A+A-
2011 年,Cornelis ‘Kees’ van Dam 用跳傘來慶祝一百歲生辰。 圖片來源:Foto24/Gallo Images/Getty Images

吹過蠟燭,又大一歲?原來並不盡然。

哈佛醫學院 Paul F. Glenn 老齡生物學中心聯合主任 David Sinclair 教授指出:「實際年齡並不代表我們真的老了多少。它只是個表面的數字。」因為基本上,每個人都有兩個年齡:一是實際年齡(chronological age),意味你出生後活了多久;二是生理年齡(biological age),代表你的身體機能與平均健康水平相應的年紀。

Sinclair 解釋:「在生物學上,所有人都基於自己的基因、飲食習慣、運動量及曝露於多少環境毒素,以不同的速度老去。生理年齡決定了我們的健康,最終決定了我們的壽命。它才代表我們該吹的蠟燭數目。隨著醫學進步,當人有能力控制生理年齡,我們可能甚至有機會比前一年少吹些蠟燭。」耶魯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 Morgan Levine 亦指:「實際年齡相同的人不一定都有患上心血管疾病、癌症甚至死亡的風險。生理年齡則讓人對自己的機能有更好的概念。」

Levine 的實驗室正研發不同類型的量度老化方式:「最新一項是基於你接受檢查時的血液測量。我們取得這些材料,將它們融合不同演算法,可測出我們所謂的生理年齡。」她的團隊確認 9 項在簡單驗血中得到的生理標記(biomarker)似乎對壽命最有影響,包括血糖、腎臟及肝臟的估量,以及免疫力和炎症的估量。她將這些數字輸入電腦,再以演算法進行測試。Sinclair 相信:「未來隨著醫學進步,當人有能力控制生物年齡,我們甚至有機會比前一年少吹些蠟燭。」

吹過蠟燭,又大一歲?原來並不盡然。 圖片來源:Jeremy Rendell/Getty Images

那些生理年齡較實際年齡要小的人,死亡的風險亦較低。相反的話,非但死亡率較高,亦有可能形成與高年齡範圍相關的疾病。但最重要的或許是,有別於基因測試的結果,這些估量能被改變。醫生可以利用這些資訊,讓病人在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運動和睡眠習慣上作出改變,寄望藉此朝降低風險和改善生理年齡的方向邁進。

「我覺得這項研究最令人興奮的是,這些事情並非一成不變。」Levine 解釋:「我們確實知道很多關於如何改變部分標記的方法。我想在這個過程的較早時間、慶幸是在某人患病之前,我們得到了這些信息,然後他們能夠真正採取措施,在為時已晚之前,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她正與一組人員合作,在網上提供演算法的權限,讓任何人都能計算自己的生理年齡,識別出潛在的健康風險,並從長遠來看,採取措施改善健康。

「當人的身體極差,患有很多慢性疾病,就不會想要長命百歲。」不過 Levine 相信,透過延遲疾病、認知和身體功能問題的發生,「人們仍可融入社會。我認為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理想。」至於 Levine 本人,在把自己的測量數字輸入演算法後,得出叫她驚訝的結果。「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健康。我很好動,自認飲食相當健康,但我發現結果不及預期般理想。」現在她嘗試多睡一些、改變飲食和定期運動。「這(生理年齡)好比一個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