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眼中的「人格十醜」(上)

A+A-
每個人類內心都藏有黑暗面。 電影 Frank(2014)劇照。

要談論人性的醜劣,隨手都可以找到精準到位的詞彙來形容,但要參照科學化的統計數據,從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中歸納出共同特徵,則從來沒一套簡單的說法。即將出版「人格學:讓人格科學成為你的優勢」(Personology: Using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Change to Your Advantage)一書的英國心理學家兼作者 Christian Jarrett,近日撰文嘗試提出 10 個令人沮喪的心理學調查結果,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一些人性的黑暗面向。

一、鄙視非我族類

「我們會認為,少數和弱勢群體是等同殘缺的人類。」Christian Jarrett 提到,在 2006 年發表的一項腦掃描研究中,證實了人們這種將某族群視為次等人類、非正常人類的排他思維。該研究掃描了一群普林斯頓大學學生的大腦,與社會地位較高的對象相比,當學生看到一些露宿者或毒癮人士的照片,他們的大腦神經活動會比較少,表示思考對方的程度較淺。反之,運動健將、長輩和企業家的照片,都會大量激發他們的大腦神經活動。

而另一項研究亦表示,抗拒阿拉伯難民的民眾,都傾向於將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打分數評級,因為他們相信對方的文明程度低於平均標準。更重要的是,把人視為非正常人類的傾向,從成長早期已經養成,五歲以下的兒童,會認定來自不同城市或不同性別的孩子,相對自己的群體較為殘缺。

二、幸災樂禍

根據 2013 年的一項研究,人們在大約 4 歲時就會感受到 Schadenfreude —— 德語的意思是指因為別人受到痛苦而感到高興。如果孩子本身認為這個人是罪有應得,必須承受這種痛苦,這種幸災樂禍的感覺會更加強烈而明顯。

三、相信因果報應

有人會認為自己在世界上受到的一切迫害,都是由業力(Karma)導致的因果宿命。1966 年,美國心理學家 Melvin Lerner 和 Carolyn Simmons 在經典的心理學研究首次證明了這種執念,以及它所帶來的不幸後果。參與實驗中的女性,如果答錯問題就會受到電擊懲罰,其後,受驗者的自我認同變得低下,認為自己不再那麼可愛和值得嘉許,尤其是她覺得自己無力避開這種自己一手造成的痛苦。

Christian Jarrett 提到,其後亦有研究表明,人們都樂於認為窮人、被強姦者、愛滋病患者是自作自受的報應,值得責備,以維持我們慣性認定世界是絕對公正的一套想法。

四、盲目武斷

「如果人們真的理性和開放,那麼,只要向他們提出一些事實理據,便可以直接方糾正某人的錯誤觀念。」然而,事與願違,這種做法通常徒勞無功。

Christian Jarrett 引用 1979 年的一項研究,提出「偏見同化」(Biased assimilation)和「態度極化」(Attitude polarization)兩個現象。真理並不會愈辯愈明,反之,預設的理論認知,只會加劇對立,譬如在當年的研究中,強烈支持或反對死刑的受訪者,都會選擇極力忽略那些對自己立場不利的事實,因為它顯然會破壞了大家對某一立場的認同感。「由於過度自信,許多人認為自己對某事物已經理解透徹,但當我們永遠認為自己的觀點優於別人,這變相阻止了我們尋找更多相關知識。」

五、抗拒獨自思考

來自 2014 年一項有趣而備受爭議的研究,探討現代人對獨自思考這行為的看法。報告提到:「人們會享受來自書本、影像或社交媒體的任何刺激,但前提是永遠都不會寂寞,不會沒有人傾吐,不會無事可做。」獨自思考是一種既不愉快亦不想經歷的事情。在調查對象之中,67%  的男性和 25% 的女性都表示,與其要他們花 15 分鐘與世隔絕,獨自思考,他們情願以觸電並感到輕微痛楚作交換。